万众瞩目的北京冬奥会上个月已落下帷幕,但与奥运相关的话题却是热度不减。

近日,一则

“国际田联认证苏炳添奥运铜牌”

的消息迅速冲上微博热搜。

事情起因是前不久反兴奋剂司仲裁法院(CAS ADD)表示,去年8月6日东京奥运会4x100米男子短跑接力决赛,获得银牌的英国队因为队员吉津杜·乌贾被裁定

违规使用兴奋剂

而取消成绩、并没收所有奖牌、奖品和积分!

这样加拿大将交出铜牌并递补银牌,中国队递补获得铜牌!

翻看微博的评论区,其中既有对苏炳添夺牌圆梦的欣喜和祝贺,也不乏诸如

“英国佬大意了,这次竟然服用了会被检测出来的药”

这样的调侃和戏谑。

兴奋剂事件使得本就变幻莫测的奥运赛场又多了几分不确定性,因兴奋剂事件让奥运奖牌“易主”的事情更是时有发生。

在东京奥运会上勇夺女子铅球金牌的巩立姣,则是在2008、2012和2016连续三届奥运会因对手兴奋剂阳性而递补奖牌。

巩立姣连续三届奥运折戟 终于梦圆东京

那么,兴奋剂在赛场上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它对人体又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兴奋剂检测真能做到“一测一个准”吗?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兴奋剂的那些事儿。

曾经的女子铅球冠军,

竟因兴奋剂

而不得不变性?

画面中这个体型健硕、头发稀疏、唇上和下颚满是胡须的

中年男子

,名叫安得利斯·格里克,来自东德。你绝对想象不到,他手上拿的是自己20年前的照片,那时的“他”还是一名留着金色齐耳短发、眉目清秀的

女子铅球运动员

,并且曾获得过1986年欧锦赛的金牌。

故事开始在1982年,那年她16岁,教练给了她一种“蓝色小药丸”让她吃,并说那是维生素。但年轻的她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轨迹从此刻起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

这种“蓝色小药丸”的真实成分其实是

类固醇

,是当时常见的一种

兴奋剂

类固醇可以代替睾酮(一种雄性激素)促进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使运动员的肌肉更加发达、耐力增强。运动员用药后进行训练,疲劳感减轻,恢复快,并且能调动他们的内在潜力,从而增强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竞争力。

但与此同时,服用类固醇会带来巨大的副作用

,它会使

女性的生理体征逐渐变得男性化

,并且这种变化即使在停药很长时间之后也

很难逆转

她平均每天要

被迫摄入30毫克类固醇

,而普通女孩每天

体内自产的雄性激素只有0.5毫克

。慢慢她发现自己的喉结越来越突出,脸上的汗毛又粗又长。这种身体上的变化让这位身高1米87、200斤重、外形上男女难辨的受害者备受身心上的折磨。

激素能让她长出比男人还强健的肌肉,却无法作用于她的骨骼。超量的训练损害了克里格的关节和骨骼系统,也让她在24岁这个运动的黄金年龄不得不提前告别运动场。

随着身体女性化特征不断减少,最终她不得不选择变性。

但由于兴奋剂的许多副作用要在多年之后才会逐渐显现出来,格里克往后的人生恐怕要面对大量未知的健康风险和隐患。

在人类运动史上,

兴奋剂并非新生事物

在人类历史上借助药物来增加运动员体能的做法其实由来已久。

早在

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

时,人们就知道通过服用草药、蘑菇和其他植物性饮料能发挥更大的运动潜能。

而到了

现代奥林匹克时期

,使用兴奋剂来提升体能的案例更是有增无减。

在1904年第三届奥运会的

马拉松赛场

上,就有一位叫

托马斯·希克斯

的选手在比赛的过程中,教练始终拿着装有“士的宁”药物的注射器紧跟在他后面,一看到他筋疲力尽、快要累趴下的时候,就立马给他来上一针,并且给他灌上一大杯威士忌“回血”,最终希克斯“顺利地”拿到了金牌。

比赛中教练在希克斯身边寸步不离

现在看来一件多么搞笑和荒诞的事情,在100多年前的奥运赛场上却是

被允许甚至鼓励的

,以至于在当时的官方报道中竟然会出现

“从医学角度充分证明了药物对于长跑选手的重要性”

的报道。

赛后,报纸争相报道希克斯的这一“伟大事迹”

到了1924年,可卡因、硝酸甘油等药物则成为了环法自行车等耐力项目比赛中运动员的基本配置。

而到了1950年代,兴奋剂在国际体坛上已被广泛使用,尤其是苯丙胺,曾经风靡一时。而

甲基苯丙胺就是我们常说的冰毒

。在当时的奥运会,运动员们的更衣室里通常都是这样一幅恐怖景象:

针头与小瓶满地,冰毒共海洛因齐飞

。(现场画面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一下)

1954年,一种商品名叫

“大力补”

的合成类固醇类药物开始出现(就是刚才提到的“蓝色小药丸”),并且迅速蔓延到各个运动项目,据统计,

在当时的举重和健美运动员中,有90%以上的人使用过合成类固醇

而现代生物、化学等方面科技的进步,更是助长了运动员“嗑药”的势头,甚至推动了

兴奋剂的专门化发展

——

举重摔跤运动员吃麻黄碱,自行车长跑运动员吃苯丙胺

慢慢地,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兴奋剂对人体的伤害,同时使用兴奋剂也会破坏比赛的公平性。因此,

兴奋剂开始被禁止在大型体育赛事中使用

1968年,国际奥委会开始在第19届东京奥运会中开展兴奋剂检测,

但当时的检测技术根本没办法检测惯用的合成类固醇

,整个东京奥运会期间,仅检出一例违禁药物事件:瑞典现代五项选手利延沃尔因服用过量的酒精被查,而他也成为了奥运史上检出服用兴奋剂的第一人。

兴奋剂一定是

让人“兴奋”的药物吗?

按照常识来说,“兴奋剂”应该就是指让人“兴奋”的药物。

其实并不是这样。

的确,人类为了提高运动成绩而

最早服用的大多是兴奋刺激类药物

但随着医学和生物制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兴奋剂不断推陈出新、升级换代,种类不断增加、药理作用更加复杂,

很多药物都已不具有兴奋性

(如利尿剂),

有的甚至还具有抑制性

(如β-阻断剂),但国际上对禁用药物仍习惯沿用兴奋剂的称谓。

所以,

现在“兴奋剂”这个词其实是对禁用药物的统称

目前世界反兴奋剂机构规定的

禁用药物

已增至

6大类

,外加

3种禁用方法

6大类禁用药物

3种禁用方法

刺激剂

是最传统的一类兴奋剂,服用完之后运动员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疲劳感减轻,兴奋性增强,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可卡因和苯丙胺就是这类刺激剂的代表。

· 冷知识两条:

① 大剂量的

咖啡因

曾被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列为禁药(刺激剂的一种),但在2004年又被解禁。

瘦肉精

也属于刺激剂类兴奋剂,例如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莱克多巴胺,就是瘦肉精的一种,它可以与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从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麻醉止痛剂

能抑制大脑中产生痛觉的部位,使痛感减轻或消失,同时又不影响其他的感觉和意识;此外,还可以减轻疼痛所伴随的紧张、烦躁等情绪。运动员在伤痛时服用这类药物,可以在比赛中“忘记”病痛而去全力拼搏,从而实现超水平发挥。

β-阻断剂

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

起抑制性作用的“兴奋剂”

肾上腺素是人体内一种兴奋性的激素,我们知道,激素要发挥作用必须得先和受体结合,而这种

β-阻断剂就能够阻止肾上腺素与受体的结合

,从而使肾上腺素的功力没法施展,从而使得心率减慢,人变得更加的镇静。

那么,啥项目不需要运动员更加兴奋,反而需要他们保持镇静呢?

没错,就是像

射击、射箭

这种对精准性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而这类项目也正是使用β-阻断剂类药物的重灾区。这类“兴奋剂”可以使运动员减少情绪的波动和躯体的颤动,使动作更加协调精准,更容易打出好成绩。

利尿剂

,顾名思义就是一类促进肾脏的排尿功能而增加尿量的药物,这类药物

同样没有兴奋性

运动员嗑这种药通常有两个目的:

第一个是在举重、拳击、柔道这种

限制体重级别的项目

中,利尿剂可以让运动员快速排出体内水分,体重噌噌噌往下降,从而满足某一体重级别的要求。

除此之外,利尿剂还可以

让体内其他违禁药物的残余物快速排出

,从而降低浓度、掩盖体内禁药的存在,俗称“瞒天过海术”。

兴奋剂的药效到底能有多猛?

在改善人体机能和提高运动成绩方面,兴奋剂所起到的作用可能远超你的想象。

根据2010年的一项研究,服用生长激素这类兴奋剂可以使短跑和游泳的冲刺能力提高4%,也就是说,

百米跑运动员服用兴奋剂之后,可以把成绩提升0.4秒左右

你可不要小瞧了这0.4秒,在本届东京奥运会的百米决赛中,排在第六位的苏炳添(9.98秒)仅比获得金牌的意大利选手(9.80秒)慢

0.18秒

,大家可想而知,

这0.4秒的差距放在世界顶尖百米运动员圈子里,无疑是致命的

东京奥运会百米决赛成绩

100米短跑提高0.1秒有多难? 苏炳添回答截图

此外,

鸦片中含有的吗啡等兴奋剂可以大大提高运动员的耐力

你能想象到1808年英国的耐力跑冠军选手持续跑了多久吗?

答案是,这位运动员总共

持续奔跑了138小时

奔跑距离长达837公里

你没有看错,这确实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而他能跑出这样惊为天人的成绩,绝对要归功于这“强大”的鸦片。

兴奋剂并非神药,

搞不好会出人命!

兴奋剂虽然能大幅提升运动成绩,但与之相伴的是巨大的副作用和健康风险,因服用药物过量而致死、致残的案例比比皆是。

1960年罗马奥运会

上,丹麦的自行车选手

简森

,就因为服用了过量的

安非他命和酒精

而在比赛中突然昏厥倒地,随即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

1960年罗马奥运会自行车赛场

1967年在

环法自行车赛

中英国选手

辛普森

也因服用

安非他命

而死于比赛途中,毙命时兜里还装着没吃完的兴奋剂。

就算不致死,

长期嗑药也会把身体搞垮

目前最泛滥的禁药是合成类固醇,而这类药物带来的健康损害也是巨大的。由于合成类固醇大多是雄性激素的类似物,因此

长期服用必然会导致生殖系统的功能紊乱

对于女性来说,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铅球冠军安得利斯·格里克,服用合成类固醇会使得女性特征逐渐消失,身体逐渐男性化。

那你可能就会问了,这样说的话,男运动员吃了合成类固醇之后不就变得更man了吗?岂不美哉?

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一方面,大量服用人工合成的雄性激素会

反馈性地抑制人体自身雄性激素的分泌

,长时间持续用药甚至会造成分泌雄性激素的腺体萎缩。而

一旦停药,人体自身的分泌功能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

,就会导致体内雄性激素含量不足。

另一方面,服用的合成类固醇中的一部分会在体内

转化成活性很高的雌激素

,从而赋予男性更多的女性化特征。

一年花掉5亿美金,

如此“烧钱”的兴奋剂检测

到底是个啥流程?

有机构估算,

全球每年用于兴奋剂检测的经费投入大约为5亿美金

检测一份尿样大约需要花费250美元

,也就是1000余元人民币。

如此“烧钱”的兴奋剂检测,到底是怎么进行的呢?

用于兴奋剂检测的器材

兴奋剂检测一般

以尿检为主,以血检作为补充

。无论在场内还是场外,运动员都可能随时遭遇“突袭”。

当运动员接受检测时,需要在尿检官的注视下采集至少90ml尿样,然后将至少30ml尿样倒入

A瓶

,剩余60ml尿样倒入

B瓶

,并亲手封装好。

这些样品将被送进经过认证的兴奋剂检测实验室。其中

A瓶用于分析,B瓶则冷藏保存备用

兴奋剂检测的A、B瓶

在实验室内,检测人员将通过特定的方法检测尿样中是否含有各类违禁物质。

如果A瓶检测呈阳性,那么将会取出B瓶来做进一步的检测和鉴定。

有些项目在进行兴奋剂检测时,还会要求运动员进行

血检

血尿同检

主要是针对那些单纯通过尿检无法查出的物质

(比如生长激素、睾酮等内源性激素)。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由于技术的滞后性和违禁药品的隐蔽性,总有运动员能逃过检查,因此许多赛事都要求样品保存多年,以备复检。

兴奋剂复检是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后开始采取的一项打击兴奋剂措施。当时国际奥委会决定,每届奥运会的样品将被保留8年,一旦有成熟的检测新方法便可以随时重新检测样品,以增加反兴奋剂的威慑力。从2014年索契冬奥会开始,样品保存时间被延长至10年。

就在2020年,国际反兴奋剂机构对

伦敦奥运会

的运动员尿样进行了复检,并检出了139份不合格样品,

其中还包括13名奥运冠军

俄罗斯链球名将塔吉亚娜·莱森科药检复查呈阳性。国际奥委会宣布,剥夺她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

熟悉体育赛事的朋友们应该知道,运动员除了在赛场上接受检查,在赛场外,也要时时刻刻受到监督,因为运动员很可能在训练时为增加肌肉力量而使用兴奋剂。

赛场外的检查又称“飞检”,可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

,我国游泳健将孙杨就是因为在飞检中“暴力抗检”而被判禁赛。

兴奋剂检测并非万能,

“漏网之鱼”时有出现

· 饱受争议的“治疗豁免权”

20世纪80年代,国际奥委会开始着力禁止运动员使用多种兴奋剂,

但一些运动员为了治疗疾病又必须使用一些药物或方法

为此,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正式提出了

“治疗用药豁免”

的概念,国际奥委会

出于人权方面的考量

对此予以了支持。

所谓“治疗用药豁免”,是指运动员如果出于治疗目的,而确实需要使用禁用物质或方法时,可以按照规定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就可以使用。

这个以保障人权为初衷设立的“治疗豁免权”,其实给心术不正的运动员留下了巨大的“钻空子”的漏洞和机会。“只要‘有证’,就可以合法嗑药”,利益面前谁能不心动?

国际黑客组织“奇异熊”曝光的资料显示,“来自北欧的滑雪队几乎都是由哮喘病人组成”,而在奥运会中战绩惊人的美国游泳队也大部分由“哮喘病人”组成;在伦敦奥运会中有700名运动员得了“哮喘病”,而在游泳运动员中更是有25%的人都得了“哮喘”。

美国游泳队

如果单看这些数据,我们甚至会赞叹这些“身残志坚”的运动员,可以在如此艰难的身体条件下坚持参加比赛。

但“巧合”的是,哮喘药的主要成分包含

β-受体激动剂

糖皮质激素

,两种物质

都属于兴奋剂

,前者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短时间冲刺能力,后者可增加运动员的高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和心肺功能。了解到这些信息之后,前面的数据就很值得玩味了。

虽然我们不能一口咬定那些“哮喘病人”的身份是伪造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确定运动员治疗用药豁免资格与药物滥用之间的界限,仍是目前WADA 面临的重大挑战。

· “查出来的叫兴奋剂,查不出的叫高科技”

随着全球生物制药水平的飞速提升,全球范围内新的禁用药物不断产生,而且

使用手段越来越隐秘

然而

检测技术的发展往往落后于新型兴奋剂的出现

,这一点就像电脑杀毒软件与病毒的关系一样,杀毒软件的研发往往是针对新出现的电脑病毒而进行的。

例如,现在有些运动员使用一种叫

赫姆皮尔

(HEMOPURE)的新一代兴奋剂。赫姆皮尔是一种2001年初在美国生产的新型兴奋剂,它

能在不增加红细胞数量的前提下增强血液中氧气的运输

,而对于这一种兴奋剂,目前没有任何手段可以检出,隐蔽性极强。

随着对于传统的外源性兴奋剂(如刺激剂、合成类固醇、β-阻断剂等)的检测方法日趋完善,运动员一旦使用了这些药物,就很难逃过兴奋剂检测。

因此,现在的一些运动员开始把目光投向

内源性激素

(包括睾酮、人体生长激素等)。

由于这些内源性激素在人体内也可以合成,并且

二者在成分和组成上几乎没有任何差别

,因此想要鉴定是否服用了内源性激素确实是十分困难。

更有甚者想到了更加“精明”的办法:为什么非得“吃”药呢?我

直接把药物对应的基因转移到身体里

,不就可以逃过兴奋剂检测的法眼了吗?“别问,问就是我天生就这么强!”

这绝不是开玩笑,也并非耸人听闻,目前已经有运动员开价十万美元要求获得基因治疗,从而获取竞技优势。

更可怕的是,对于这种“基因兴奋剂”,目前还没有切实有效的检测方法与手段。而这种基因治疗

对人的潜在危害性

还鲜为人知。

难怪有人感叹,

“查出来的叫兴奋剂,查不出的叫高科技”

,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技术做不到的。

那就只能

容许他们肆意妄为了吗?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虽然兴奋剂研发技术在进步,但同时相关的检测技术也在飞速发展。

目前已经有了一些检测内源性激素类兴奋剂的手段,而基因兴奋剂的检测方法也已经有了胜利的苗头(如DNA芯片和蛋白质组学方法)。

而更切合实际一些的,就是目前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在大力推广的

“运动员生物护照”

运动员的生物护照分为

血液模块

类固醇模块

,无论兴奋剂检测是否为阳性,运动员每次检测的血液和类固醇指标都会被记入护照。

即使服用的兴奋剂在短时间内会代谢完,但它对人体的影响却是长期的

,一旦发现运动员的某项指标出现了异常波动,就说明他很有可能服用了兴奋剂。

运动员生物护照(ABP) 记录运动员各项生理指标的波动情况

比如,睾酮是人体自身分泌的内源性激素,是否从外界摄入了睾酮很难通过常规的检测方法得出,而在生物护照中就引入了睾酮与表睾酮的比值(T/E)。

虽然不同人的T/E差异较大,但同一个人的T/E却十分稳定

,因此当监测到运动员的T/E出现了大幅波动,就说明他可能服用了睾酮制剂。

相对于常规的直接兴奋剂检查方法,生物护照可以说是一种

间接检查法

。只需通过对运动员本人生物指标进行

纵向分析

,就可以直接判定其是否兴奋剂违规。

伦敦奥运会男子50公里竞走的冠军谢尔盖,就是因为生物护照出了问题而被剥夺金牌。

中间这位就是“奥运冠军”谢尔盖

守奥运精神,拿干净金牌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服用兴奋剂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破坏了比赛的公平和秩序,也玷污了奥林匹克运动精神。

本·约翰逊在1988年奥运会百米决赛上像一道闪电一样跑出了9秒79的惊人成绩。不仅碾压夺冠热门刘易斯,还一举将百米纪录提高了0.14秒。然而,仅过了三天,约翰逊就被查出在赛前服用了兴奋剂,成绩作废,金牌回收。

从经济的角度看,兴奋剂的蔓延是对国家和社会财力的巨大浪费,且不谈每年兴奋剂交易的数额,单看用于兴奋剂检测的费用,全球每年就要花去数亿美元。全球范围内的贫困尚未消除,大量的金钱却流入反兴奋剂的无底洞,岂不让人心痛!

从竞技体育未来的发展看,兴奋剂是一种腐蚀剂,是一条死胡同,搞不好会断送竞技体育的前途。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走向式微,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兴奋剂的滥用,使人们体育竞赛结果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对竞赛活动表示反感甚至抵制。

如今服用兴奋剂之风愈演愈烈,体育赛事恐怕将从体力的比拼滑向金钱的比拼、药物的比拼,变质的竞技体育注定无法走远。

中国选手的训练场馆 “拿干净金牌”

唯有重拾奥林匹克精神,回归纯粹的体育竞赛,给所有的运动员一个舒适、公平的竞赛环境,诚信比赛,拿干净金牌,展现人类纯粹的力与美,才是当今奥林匹克的行稳致远之道。

— END —

如果您读完这篇文章后有所收获,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和微信公众号:BioCool

平时我会经常推送一些与生命科学和药学有关的科普文章

期待您的关注!

影像测量仪仪

OGP影像测量仪

上海三维影像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