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路桥新闻网

□《台州日报》记者 朱玲巧

通讯员 刘晓莉

当前,我区以最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影响为目标,通过做好复工前保障工作、创新复工时经营模式、解决复工后实际难题,切实做到保障疫情防控和服务经济发展两不误。

目前,我区市场监管领域已复工企业3393家,到岗28487人,其中餐饮领域复工企业3003家、药械领域复工企业192家、各市场复工68家、大中型超市复工33家、食品生产企业复工23家、小作坊复工74家。

火锅店、牛排店、小吃店陆续开业,方便了市民就餐;

中国日用品商城、财富商贸城等专业市场开门迎客,购买春装正当时;

超市、菜场、小作坊全面复苏,走出家门,迈开腿……

春暖花开,我们的生活,也要回来了。

“可以下馆子啦”

近日,银座街逐渐恢复了往日的人气,两旁的店面陆续开张。

李记麦虾是街上有名的老店。3月11日,空了一个多月的店内又有了烟火味儿。

“到饭点看到店面开了,就来搓一顿。一个多月来,还是第一次真正下馆子,真是憋太久了。”住在附近的市民陈杰笑着踏进门,服务员上前先测体温、看健康码,然后引导他去一张空桌坐下。

因为特殊时期必须要隔桌就餐,店里一次性只能容纳十来个客人。生意主要还是靠每天外卖的四五十个订单,数量是过去的一半。

“第一天恢复堂食,生意虽然和以前没办法比,但总算有一个新开始。”老板胡舜友说,“之前我们既希望早点开业,但是又怕会影响疫情防控,现在情况好转心里也踏实不少。”

开业前,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到店里进行了“考试”,提出了诸多开业要求,比如餐桌之间距离拉开一米以上,服务人员戴好口罩,严格按照要求消毒,张贴好防疫知识海报等。

银座北街的小龙坎火锅店也迎来了首日开放堂食。

“我们关了整整45天,一开张来问的客人就很多,昨晚12点多有顾客听说我们开业了,非要来吃一顿正宗的四川火锅。”老板应美娇说。

火锅的菜品和之前差不多,只是停了“活杀”菜。疫情对火锅店的影响较大,可能还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师傅,您使用砧板要按色标对应使用,生熟不能混用,要避免交叉感染。”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蓬街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来到镇上的家宴厨房,这里已经开张了半个多月。

当前复工企业团配餐的需求较大,针对特殊时期企业员工用餐难的问题,蓬街镇决定临时让辖区内2个设有家宴厨房的村居,发挥乡厨、党员志愿者的作用,开足炉灶,帮助解决企业复工用餐难题。

据介绍,为确保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两不误”,我区推出“一筛二审三评估,四教五控六服务”六步法,有序推进餐饮业复工。目前允许复工的餐饮单位3003家,其中恢复堂食的有220家。

“前期我们对餐饮业开展了开放堂食经营的规范培训,在落实餐饮主体责任的基础上,逐步放开餐饮复工,之后还会继续对社会餐饮实施有条件恢复堂食,保障群众餐饮等消费需求。”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服务监管科科长李赟说。

企业复工

有“云实验室”和“云专家”

近日,路桥豪迪水暖洁具厂通过“浙里检”平台,向路桥产品质量检验所“下单”。3个样品送到实验室后,所有的检测流程和报告,都将在平台上反馈给企业,实现“一次都不用跑”。

随着企业的复工复产,疫情期间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成了一大难题。

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质量发展科科长林顺富介绍,与传统的检验检测业务相比,“浙里检”平台实现了用户机构查询、在线委托下单、物流取(退)样、检测费用支付等全流程“一网通办”,实现检验检测业务“一件事”“一次都不跑”。

也就是说,企业一些产品的日常检验足不出户就可以在“浙里检”平台完成,就像有了自己的线上“实验室”。

目前,产品所针对当地产业特点,共向社会开放实验室4个,其中包括卫浴洁具、电机、电线电缆、植保机械等检测类别。同时,符合条件的实验室环境设施、检测仪器设备、技术标准信息等资源以非营利方式向社会开放,降低企业创业创新成本。

目前,产品所共为企业提供了检验检测服务12批次,组建服务团队2个,入企帮扶24家,为企业减免费用2.47万元。

除了“云实验室”外,还有“云专家”给企业当参谋。

“现在每位员工进入厂区,都会进行体温测量及信息登记,在进入更衣室后,更换口罩、洗手、更衣之后再进入车间。”路桥锦鑫食品加工厂负责人罗志超拿着手机“直播”,带领其他人进行“云参观”。

在了解完厂家的实际情况后,食品专家们开始了“云诊断”,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该区选择部分食品生产小作坊和生产企业作为“云诊断”试点,采用视频方式向培训企业展现试点单位防控措施和生产流程,并由食品专家进行实时点评指导,探索打造线上“云诊断”模式,实现由传统的1对1实时指导,向1对N同步指导转变。

此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把做好疫情防控、复产复工工作与深化“三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有力解决群众、基层、企业急难愁盼的事项。目前,收到的问题与困难24条,已研究帮助解决问题19条。

“真是非常谢谢你们,有了消泡剂,我的小作坊就能正常开工了。”蓬街镇一家豆腐作坊坊主蒋某发来了感谢语。

之前很多店还没复工开门,他的豆腐作坊因为买不到消泡剂,无法进行正常生产。于是,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想办法组建了本地“豆腐原配料共享群”,让同行在该群中互相调剂原配料。“共享”原配料平台的搭建,有效解决了蒋某的复工难题。

目前,该区食品生产企业已复工14家,小作坊已复工64家。

专业市场

“线上预约+线下提货”

“嘀嘀嘀”——

6个微信客服号的响声此起彼伏。疫情发生后,中国日用品商城商户苏苏就把生意及时转战到线上,开业第一天就卖出了800多单,一直忙到凌晨。

另一个商户叶秋江当起了主播,打造专业的线上运营团队,“直播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有故事、有内容才吸粉”。

中国日用品商城在2月24日开市,开市首日1500多间商铺开门营业,市场男装、女装、童装、鞋革箱包四大业态以及餐饮、物流等配套已全部开业,全天人流量近5000人次,商户开市率达60%。

在这场危机中,市场和商户们都在寻求新商机。中国日用品商城组织60多场电商培训课程,鼓励商户通过直播平台开拓销路,实现线上线下共发展。同时,解决线上销售物流配送等后续问题,商城41家物流单位已全部恢复正常运营,确保了市场物流畅通。

有些市场则在创新上下功夫。台州五金机电城市场采用“线上预约+线下提货”开展经营,经营户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对接客户、联系采购事宜,经双方联系确定,客户在市场入口办理入场提货登记,由市场工作人员、商铺经营户陪同入场提货,在有效保障企业原材料供应的基础上,实现人员聚集风险最小化。

台州机电五金城复工首日即对接客户110人次,实现销售额100余万元。

随着市场的陆续复工,不少经营户遭遇了就餐难题。路桥区实施“一场一策”,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如对浙江方林二手车市场食堂改造进行现场指导,在原有基础上,按照社会餐饮标准加以整改,实现“共享食堂”。审批过程仅用半天,改造后的市场食堂提供打包外送服务,解决了市场周边177个经营门店共计400余人就餐问题。

由于市场人流量密集,防疫工作依然不能松懈。记者看到,在市场入口处,实行“一证一码一测一罩”准入机制,要求入场人员出示台州健康码(绿码)、有效身份证,佩戴口罩,测量体温后方可入场。每天开市前和开市后均对电梯厅、卫生间、停车场等公共区域进行高强度消毒。在市场各通道设置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确保废弃口罩有效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目前,全区40个专业市场除劳动力中心市场外,其他市场全部复市。

农贸市场引进“黑科技”

“刚刚过去的市民,仪器显示的体温是36.5摄氏度,属于正常范围。”

在横街菜市场办公室内,菜市场工作人员从屏幕上就可以看到每个走进菜市场的市民体温状况。市民快速通过,无需排队测温。

这是我区专门引进的热成像双光谱摄像测温仪。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菜场需要对每位市民进行体温测量。高峰期就会出现排队测温的现象。

“引进了这个仪器,既避免工作人员与市民直接接触,又免去了市民排队的麻烦。”横街菜市场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这个“黑科技”已经应用于横街菜市场、金清镇中心菜市场、螺洋综合市场等多个农贸市场。

热成像双光谱摄像测温仪可以进行24小时实时测温,还具备自动体温预警功能,一旦发现体温超过37摄氏度的人员就会发出警报信号,方便工作人员进行事后的精确筛查,提升菜市场疫情防控水平。

“经过多个菜场使用,仪器运行正常,且效果突出,为各大菜市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保障。”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场开发服务中心主任王志文说。

目前我区26家农贸市场、33家大型商超均正常营业。

疫情发生以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全体人员进入作战模式,紧盯农贸市场、药店、餐饮等关键行业。在前期的疫情防控中,该局共为农贸市场办理10批次530份车辆通行证,有效保障了全区农贸市场物资供应,同时想方设法采购防控物资和测温仪100多个,在全市最早全面开展农贸市场测温工作。

在全区口罩库存不足的情况下,该局购买3万余只口罩免费分发到全区各农贸市场,保障农贸市场正常营业。

“口罩戴上,疫情好转,防护工作千万别松懈。”早上7点半,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就要到各个农贸市场早巡,做好政策宣传,挨家挨户提醒经营户规范戴好口罩、量体温。

晚上7点,他们又要继续对小餐饮、小作坊以及药店等开展夜巡,严厉打击哄抬价格等各类违法行为,保障健康、良好的市场购物环境。

目前,全区共出动执法人员9604人次,检查农贸市场、商场、药械经营单位等21443家次,查办案件19起,其中立案查处价格违法案件8起。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质量好

光学测量仪器网站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