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医学中心,撑起一座城市,说的就是德州医学中心(TMC,Texas Medical Center)与美国第四大城市休斯顿的关系。

从1943年起,由棉花商人安德森捐赠建立的Anderson基金主导推进,当地政府配套支持,在数十年间,将休斯顿的一块郊区森林发展成了集医疗、临床科研和教学于一体的全球最大医学城TMC,代表着美国医学的顶尖水平。

截至目前,TMC聚集有21家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8所医疗科研机构、2所综合大学、3所医学院、2所药学院、1所牙科学院、6所护理学院、3个公共健康组织和13家支持服务机构,集群效应充分发挥,良性互动协同奏响,催生出一系列我们耳熟能详的专业机构:MD安德森癌症中心、德州儿童医院、德克萨斯心脏研究所等。

盛名之下,

TMC每年吸引近1000万名求医者(约为整个休斯顿市常住人口的5倍),

可以想象,这将为当地的住宿、服务、餐饮等行业带去多少贡献。

从医疗行为本身来看,TMC共有9200张床位,年手术量18万台,年营收达150亿美元。

没有比较或许无法直观感受TMC的“含金量”,回观国内几乎同等床位规模的郑大一附院:8500张床位,年手术量28万台,年营收18亿美元。

医、教、研以如此大体量的方式齐聚休斯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自然没有道理不闻风而动,因此TMC周围又相继涌现出生物制药企业、股权投资机构等,并进一步提升了TMC的整体实力,搭建起了贯穿教学、科研、临床、新药研发的整个创新链条。

连续在休斯顿参观学习3次之后,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决心把“休斯顿医学城”的模式引入中国,因为养老离不开医疗,而医疗又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面临新需求、有待新突破。

2019年,首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下称健博会)在武汉举办,陈东升希望将之打造为医教产学研交互碰撞的开放平台,这成为了泰康建设中国“休斯顿医学城”模式的前奏。

今年,随着武汉健博会迎来第四届,泰康在老年医学领域的布局也逐渐丰厚,医教研协同发展的构想正走入现实:

医为医院,医院以临床诊疗为天职;诊断和治疗都需要医生,有好医生才有好医院之说,而医生需要教育和培养,此谓教;医学是一门成长性学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我们对于疾病和人体的认识还有大量不足,只有不断研究才能确保医学水平处于学科前沿,同时带动医学人才的培养、反哺临床诊疗水平的提升,此谓研。

01

科研赋能,从泰康生命医学中心出发

8月3日,《Nature》刊登了一篇研究,其中发现抑制ASGR1蛋白能够促使胆固醇排入胆汁,进而通过粪便排出机体,该通路有望成为降低血液和肝脏脂质水平的最佳方式。

这篇题为《Inhibition of ASGR1 decreases lipid levels by promoting cholesterol excretion》的论文源自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泰康医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泰康生命医学中心主任宋保亮实验室持续6年的艰苦研究,其中不乏泰康生命医学中心的资助与支持。

将时间线拉回一年前。2021年8月,泰康向武汉大学捐赠10亿元人民币,设立“武汉大学泰康医学与教育基金”,用于支持武汉大学建设一流医学和生命科学学科。在此背景下,泰康生命医学中心成立于当年年底,以成为顶级的生命医学研究机构为目标,是泰康医疗体系的科研主引擎。

经过近半年的建设与发展,截至目前,泰康生命医学中心已经建立起一个由美国杜克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小凡担任主席、由12位中美科学院院士共同组成的科学咨询委员会,对于整个中心的科研方向进行把关和指导;并由科学咨询委员会遴选出38名PI(实验室负责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在健博会“代谢与健康生物医学前沿论暨武汉大学泰康生命医学中心2022年度夏季学术活动”现场为其颁发聘书。

按照规划,泰康生命医学中心最终会形成大约100名PI的体量。PI选拔标准完全聚焦科研水平,不掺杂职务、头衔等因素,并实行滚动制,以“定期考核+明确淘汰标准”建立人才筛选机制,同时从武汉大学或各家医院继续吸收新的PI,如此保证将真正优秀的人才集中到泰康生命医学中心。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支撑,科研经费的包容程度又决定着能否产出重大原创性创新成果。在中国的科研资助体系中,获得经费的主要渠道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为了获得有限的资助名额,大家往往会申报相对保险的研究课题,即便如此,高水平研究往往还需要更多经费的后续支持。

而这正是泰康生命医学中心作为民间力量对于我国科研体系的重要补充意义。

正如宋保亮所说:“泰康生命医学中心将为PI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资助,让他们可以自由探索更冒险的课题,如此获得的科研成果回报也就更大。”

曾坚定地支持丘成桐中学科学奖10年的陈东升,素来充满科学情怀。他希望泰康生命医学中心能够成长为一片科研沃土,“泰康将坚定地支持泰康生命医学中心发展科研、建设人才、辅助临床。”

02

老年医学,打磨高水平医疗能力

按照泰康的布局思路,

科研放在武大,临床就在泰康

作为养老幸福质量的兜底工程,布局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老年医学学科群是泰康的战略选择,是其应对长寿社会老年医疗需求提升和疾病谱变化的有力举措。

“泰康的医疗体系一定要放到大的保险闭环中去看。”泰康保险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刘挺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世界上最适合办医的机构,前三位是政府、大学和宗教,分别出于公共责任、科研和慈善的目的,第四位就是商保公司。”

诚然,商业保险的办医逻辑是以健康为中心,其初衷并非为了通过医疗行为来赚钱,相反,只有每个人都更健康、少生病,商保才能不报销或少报销,因此商保与患者的利益是天然一致的,这是“保险办医”的典范——HMO模式的精髓所在,

也是泰康自建老年医疗体系的另外一重深意,即打造“保险支付+医养服务”相结合的生态闭环

在泰康遍布全国26城的29家大型医养社区中,都配套建设了一家二级康复老年病医院,为长辈提供包括独立生活、协助生活、专业护理、记忆照护、安宁疗护、终极关怀等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的医养结合服务。

作为泰康整个医疗保障体系的核心力量,则是在国内东西南北中方位布局的五家大型综合医院,包括泰康仙林鼓楼医院、泰康同济(武汉)医院、深圳前海泰康国际医院(筹)、泰康西南医学中心(筹)、泰康宁波医院(筹)。

以领先的三甲医院为发展目标,五家综合医院将与各医养社区内的康复医院形成类似于分级诊疗的模式,为后者输送医疗技术和人才,满足养老社区入住长辈们的医疗需求,形成医疗端与养老端的联动效应,最终建立起“医养康宁”的战略壁垒。

具体建设方面,以泰康同济(武汉)医院为例。据其执行院长肖骏介绍,医院的学科布局秉承强专科、大综合的构架理念,实行“2+4+N”工程,其中“2”即强化老年医学学科和肿瘤学科的学科群;“4”即强化眼科MDT(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多学科联合会诊)、神经系统MDT、消化系统MDT和运动系统MDT四类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重点学科;“N”即构建多个学科联合诊疗模式。

上述规划的落实最终还是要靠人才,而医疗人才的短缺向来是各国医疗领域的难题。泰康的破解之道在于“外引内联”,即引进+培养两手抓。为此,泰康相继设立了人才发展基金、青年科研基金、海外杰青人才培养计划等。

“在泰康整个体系的支持下,今年我们很多医生都拿到了纵向和横向的科研课题,对于院内的人才培养很有助益。”肖骏说,下一步,医院将积极与泰康生命中心进行联动,真正发挥医教研一体化的协作效应。

03

险企办医,医教研一体化发展韬略

至此,泰康在医疗端的布局已经非常清晰。

大手笔的投资,大批人力的倾注,源于其对自身战略的自信和坚定。

这一战略从保险出发,自然衔接至养老和医疗,一路探索聚焦而流畅,构建出“长寿”“健康”“富足”三重价值闭环,并交互产生乘数效应,共同筑成泰康的大健康生态体系。

作为泰康的灵魂人物,陈东升的每次公开演讲都相当实在、接地气,基本没有套话,充盈着扎实的思考、实干家的本色和博大的格局。

这也影响着泰康作为一家企业的行事风格——坚持做实事,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战略干出来,前者强调精神,后者说明能力。

从个体角度来看,泰康所做的探索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有益。

以前,国内缺乏高品质养老的概念,经过泰康掀起的养老革命,如今,更多人有了新的“享老”选择和积极的晚年生活预期,同时带动更加主动的养老筹资和健康规划。

现在,从医疗端发力,以医教研一体化发展打造高水平的老年学科群,为健康老龄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扫除人们对于晚年医疗供需不足、尤其是高品质医疗场景短缺的担忧,让更多人能够老有所养,并进一步促进医险结合的深入,以保险促健康、控费用,是泰康为保障国民晚年生活进行的新探索。

作为险资办医的先锋,长寿时代的泰康方案正在不断拓宽和纵深,而这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影象测量仪

3d光学测量仪

光学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