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医保大量结余医疗深陷困顿结余转基金
2020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已经达到3万亿元,不同于储蓄性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作为一种现收现付的保险类型,遵循以收定支的原则,按照国际惯例来说,医保资金只要能保证3~6个月的支出就可以规避风险。
中国的医保结余资金达到如此大的规模,并不是像有些专家所说的,是因为中国医保的筹资力度过大,收入已经大于支出,而是因为国家医保局成立以后,积极开展了国家层面的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挤压了药品耗材价格虚高水分。同时加大了对医院不合理医疗督查力度,减少了医保基金的浪费。但是在打击不合理收费的同时,医疗服务价格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导致医生的技术价值无法体现,医疗收费没有得到合理的提升。
那么医保如此大规模的结余,是利还是弊?该如何更好发挥医保资金效能?
首先,医保资金结余为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医保补偿的比例,从而惠及广大患者提供了资金支持,这是利民。
其次,医保结余也应该惠及医务人员,这是利医。无论是药品耗材集中采购,还是医保对不合理收费的督查都造成了公立医院及其医务人员收入下降,如果不予以相应补偿,必然会导致医务人员积极性下降。而且过度控费也会逼迫医生分解费用,让一些本来可以纳入医保支付的费用,转嫁给了患者自负,增加了患者看病的负担。
所以利民与利医是相辅相成的。只考虑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一味控费必然会导致医务人员的收入下降,在医患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前提下,会迫使医务人员寻求其他的收入补偿途径,最终损害的还是患者的利益。
当前急需建立医保基金反哺医疗机构的机制,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医保基金总额打包给辖区的医疗机构或者是医联体。二是医疗服务价格调整。
现在广受推崇的三明医改正是践行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的理念,通过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挤压价格虚高的水分,因此而节约的医疗费用,通过医保资金总额打包给医联体以及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这两条途径,转化为提高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待遇的目标年薪来源,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从数据来看,三明地区公立医院药品耗材占医疗总收入的比例,从改革前的60.08%下降到2020年的32.51%。医务人员年收入从改革前2011年的4.22万元上升到2020年的13.37万元。而在全国其他地区,医保基金并没有真正打包给辖区的医联体,医疗服务价格也没有得到调整,造成大量的医保基金结余在医保局的账号,没有发挥出医保作为推动三医联动改革的杠杆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