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医保基金不够用了国家医保局辟谣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结余转基金
一则“部分药品年底将调出地方医保目录”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
有部分舆论认为“医保基金不够用了”
,还有的认为,医保调出的药都是廉价的老药,
今后患者用药只能选高价药
。
对于这些误读,7月23日,国家医保局以“答记者问”的形式给出回应。
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负责同志介绍:2021年全国基本医保基金(含生育保险)收入2.88万亿元,支出2.4万亿元。
总体上看,全国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基金保障能力稳健可持续。
国家医保局没有点明的是:
2021年,在承担了大量新冠疫苗接种支出的背景下,医保基金依然做到了收大于支
。换言之,医保基金完全有能力承担老百姓的日常医疗需求。
至于清理医保目录地方增补品种,是有着其他深意的。
去年医保结余4000万
全国基本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这是《“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中明确提出的要求。
医保制度建立之初,国家医保品种少,地区间用药习惯差异大,
国家允许各地根据自身经济水平允许自行增补部分品种
,但不能超过国家目录“乙类药品”数量的15%,这也是为保障公众安全用药的权宜之计。
时间久了,
地方增补目录里就有了很多价格高、疗效不确切的“万能神药”
。
分析人士指出:“以往进入省级医保目录的产品,药企销售指标可轻松达到。”有的药企甚至刻意不申报国家医保,而是在各省寻求增补的资格,为的就是能
利用各省信息差,在一些地区卖高价,获得超额收益
。
医保地方增补目录,是这些品种最后的保护伞。国家明确将这些临床疗效不明,信价比不高的产品淘汰,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另一方面,
全国医保的保障能力和水平快速提高,各省自行增补变得不再必要
。国家医保局官员在“答记者问”中强调:现在国家医保目录每年的动态调整,自2018年至今的四年间已有507个药品通过谈判纳入医保目录,品种价格大幅降低。
实际上,国家医保局
一直都在持续清理国家医保品种里疗效不确切的品种
,4年以来共清理了391个药。
因此,清退地方增补也是顺理成章的。
早在2019年8月,国家医保局就确定,从2020年开始按照第1年40%、第2年40%、第3年20%的比例逐步调出省级增补品种,到2022年底实现全国医保用药统一。
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国已有15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提前完成了全部地方增补药品的清退工作,
北京等其余16个省份将在今年年底完成
。
分析人士指出,实现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是解决中国医疗保障领域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为更多新药好药及时调进医保目录腾出空间,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保障服务。
媒体存在误解
地方医保增补品种清退,其实已经进行了3年
,这次突然会被关注到,是因为部分媒体在转发北京市第三批“消化”医保药品时候的消息时,
突出“调出药品含氨氯地平、布洛芬等”内容
。
国家医保局认为,部分媒体“存在一些误解”。
氨氯地平是常用的高血压药,主流剂型是片剂或胶囊,国内有数十家企业生产。从2021年9月到2022年6月,北京医保基金实际支付氨氯地平各种剂型费用近3亿元。
而北京市医保目录
本次调出的是“氨氯地平滴丸”,这是一种改剂型的药物
,不变,只是剂型不同。
改剂型,曾经是国内药企伪创新的套路。十几年前,国内企业基本只能做仿制药,价格是限定的。要想突破限价,又做不出创新药来,那就只能在剂型上想办法,
改一下剂型,就能享受单独定价的政策
。
这批品种在地方增补目录上长期存在,让很多公司赚得盆满钵满。此番全部清退,理所应当。
据北京医保部门统计:过去9个月时间里,
北京的医院临床上几乎没有用过这个药
,医保报销的金额是0。
另外一类被清退的重点,则是中成药、辅助用药
。如曾经驰骋在医院市场的胸腺肽注射剂、谷红注射剂、蒲地蓝口服液等品种。各地陆续清退后,步长制药、济川药业等相关生产企业业绩“变脸”,短期内受到影响。
阵痛总是难免的,在取消地方增补后,这更有利于国家医保局把握好“钱袋子”,把“救命钱”最大限度用在刀刃上。
在回应中,国家医保局尤其提到今年的医保价格谈判:评审环节将由综合组和专业组专家联合评审,
而且允许非独家品种进入谈判
,通过竞价方式确定医保支付标准。鼓励罕见病用药、儿童用药申报等。
这些举措都表明,国家医保局在清退地方增补目录的同时,也在积极吸纳新药、好药加入医保,保障老百姓的用药需求。
#国家医保局##清退地方增补##医保基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