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区块链如何破解供应链金融痛点联动优势保理公司
区块链究竟可以有哪些真实的落地应用?10月31日,
中国信通院牵头的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发布了一份《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白皮书》
,我们认为,供应链融行业的现有痛点适合引入区块链技术来解决,根据我们的“区块链优秀案例集”数据统计,42个金融类真实落地的区块链案例中,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案例多达16个,白皮书中也选取了4个代表案例予以介绍。
区块链切中了供应链金融的传统痛点
将区块链应用于供应链金融行业,并不是拿着区块链这个“锤子”去满世界找“钉子”,主要是供应链金融存在一些行业痛点:
第一,供应链上存在很多信息孤岛,企业间信息的不互通制约了很多融资信息的验证,
例如多个主体用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等所属厂商、系统版本不相同,导致系统对接难。就算对接上了,会由于数据格式、数据字典不统一,导致信息共享难;
第二,核心企业信任并不能有效传递,根据合同法,核心企业是跟一级供应商签订合同,
一级供应商和二级供应商签订合同时并没有核心企业参与,并不能将核心企业的信任传递到多级供应商;
第三,银行缺乏中小企业的可信数据。
在现存的银行风控体系下,中小企业无法证实贸易关系的存在,难以获得银行资金。相对地,银行业无法渗透入供应链进行获客和放款;
第四,融资难融资贵现象突出,在目前赊销模式盛行的市场背景下,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往往存在较大资金缺口,然而没有核心企业的背书,他们难以获得银行的优质贷款;第五,清结算并不能自动完成。
现在很多约定结算没有自动完成,涉及多级供应商结算时,不确定性因素更多。
引入区块链带来哪些优势呢?
第一,缓解信息孤岛问题。
多个利益相关方可以搭建一套区块链平台,利用已有的网络通信设施,提前设定好数据交互的规则,加速数据的互通和信息的共享;
第二,根据物权法、电子合同法、电子签名法等,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凭证,依托区块链难以篡改、不可抵赖的特性,转化为可流转、可溯源、可融资的确权凭证,使得核心企业信任能沿着可信的贸易链路传递
;
第三,提供可信贸易数据。
在区块链架构下,可以提供线上化的基础合同、单证、支付等结构严密、完整的记录,提升信息透明度,实现可穿透式的监管;
第四,实现资本降本增效。
核心企业信任传递后,中小企业可以使用核心企业的信贷授信额度,获得银行的约8-10%利率的融资,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融资效率;第五,实现合约智能清算。基于智能合约的自动清结算,减少人工干预,降低操作风险,保障回款安全。
总而言之,从整个信息流转来看,从以前的信息孤岛变成现在全链条的信息打通,从传统的核心企业只能覆盖一级供应商,变成能够覆盖多级供应商。通过区块链技术将各个相关方链入一个大平台,通过高度冗余的确权数据存储,实现数据的横向共享,进而实现核心企业的信任传递,基于物权法、电子合同法和电子签名法的约束,形成全链条数据打通、回款封闭可控、穿透式监管的新生态,有助于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加速实现普惠金融。
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案例分享
根据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的统计结果,业界已经有较多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案例。
从分类来看,腾讯金融科技、布比、联动优势、航天信息、宜信主要覆盖应收/应付账款融资,易见天树、泛融和点融除了应收/应付账款融资,还涉及到实物融资。
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前期进行了“区块链优秀案例征集”,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有以下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
腾讯金融科技的微企链平台:
通过第三方强信任背书的资产网关,实现资产真实上链的操作;引入多签名,实现多主体多种资产的相互转让;用资产模型(UTXO)做一对多的资产映射;最后,在兑付环节引入腾讯财付通的资金清算能力,面向用户开发APP,来实现线上的处理。从中小微企业来看,通过引入核心企业的贷款额度,实现比较低的融资利率,引入过桥基金,实现秒级放款。从核心企业来说,实现对供应链企业的知情权和全链条健康安全管控,核心企业可以改善现金流与负债表,提升供应链效率。对金融机构来说,很多银行以前都是面向核心企业贷款,引入中小微企业,提升他们的获客能力,通过自主定价,提升相关收益。
航天信息的面向发票融资的区块链案例:
航天信息聚焦在电子发票、纸质发票的上链以及发票融资的方面,对于传统发票面临的易复制、重复报销、版式标准不统一、数据提取困难等问题,使用联盟链的方式,构建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发票服务平台,基于事先制定的交易规则,提升发票融资领域的发票状态共享和穿透式监管能力。
联动优势的跨境保理融资:
传统的方案中,供应商的订单存在超额融资和多头借贷等风险,授信额度不能拆分不能叠加,存在融资不灵活的问题,只能进行单次融资。同时,保理公司无法全面评估供应商信用,难以控制供应商带来的金融风险。对保理公司来说,很难核实订单的真实性,存在人工审核流程长、审核慢等诸多问题。基于区块链的跨境保理融资,通过将授信额度可拆分可合并,增加了供应商融资方式的灵活性,并支持多保理和多支付。对于保理公司而言,资金风险控制加强,通过区块链实现了流程再造,控制了还款流程,也在多家跨境电商平台、多家保理公司实现了信息的穿透管理。
贵阳银行的“爽融链”:
贵阳银行属于城商行,根据属地原则,资金不能出省。而供应链金融业务则具有参与方遍布全国的属性,在这种情况下,城商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面临较多限制。基于“爽融链”平台,供应链金融的各个参与方之间,借助区块链的增信作用,实现了可信的业务数据互换,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更高效的跨域业务合作。通过业务数据可信的共享,其他省份的金融机构可以以更灵活的方式和贵阳银行进行合作。
星贝云链的“无限融”供应链金融项目:
物流供应链中众多小微企业、个体供应商在资金周转及融资借贷方面存在困难,资金短缺使正常生产备受困扰,设备不能及时更新,继而无法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提供高品质产品,拖低整条供应链甚至整个生态圈的效率和竞争力。为惠及上下游各类供应商乃至整个直销行业生态圈,解决小微企业及个体供应商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无限·盟在2018无限极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重磅发布了“无限融”供应链金融项目。“无限融”依托链主企业无限极的强信用,给上下游企业增强授信,把无限极的信用加持到中小微合作伙伴,让他们能够以相同的信用享受到银行的优惠利率,获得资金支持。
供应链金融区块链解决方案的落地难点分析
在各种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的试点先行实践中,也存在着以下落地痛点:
第一,上链数据的隐私性。
应收账款凭证属于负债表,但也是融资相关的信息。授信的平台对数据的隐私保护要求非常高,数据存储必须要有很强的防截获、防破解能力,如何保证数据的隐私是落地的一大难题。
第二,数据存储能力。
只增不减的、复加式的数据可信集合,现在来看是可行的,未来几年,随着数据爆发式的增长,如何提升数据处理能力,怎么应对海量数据时数据查询慢、查询难的问题。
第三,区块链业务对现有平台进行改造和建设的成本。
现在客户对新技术需要一段适应期。目前,区块链不可替代的优势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第四,落地难不仅仅是技术和商业模式的问题,监管上也要有所配套。
很多时候也需要政府、供应链各参与方、提供方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共同推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是区块链
在银行风险管理领域的最佳应用场景
目前,区块链在银行领域已经开始尝试应用于一些场景,包括支付结算、贸易融资、征信辅助查询等。未来,随着央行、国家金融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力度,若能从顶层配套设计制订区块链技术的指引及规范,区块链或有机会成为KYC、KYB、反洗钱等领域的技术标配,成为银行降低合规风险、监管风险的必备武器。
支付、清算、结算
支付、清算、结算是现阶段区块链技术在银行应用较为成熟的领域,特别是跨境支付结算、同业清算。在上述领域应用区块链,第一,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间的对账成本及解决争议的成本,从而显著提高业务的处理速度及效率;第二,应用区块链技术后无需第三方参与,即可实现端到端的价值结算,可以降低价值转移的成本,缩短清算、结算时间;第三,同业之间的支付、清算、结算一般遵循较强约束力的法律法规、行业惯例、内部约定,应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等特性,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减少人工干预,降低业务操作风险。
数字化资产登记
参考区块链的初始实现方式,部分银行同业也在探索对客户资产实施区块链应用。如在个人业务、信用卡服务等部门,运用区块链技术管理客户的积分、优惠券等;在公司金融、贸易融资领域,银行与签发机构合作将物权凭证,包括电子保单、仓单、提单等,形成可溯源、可追踪、不可篡改、流通性更强的数字化资产。资产实现数字化后,银行可以探索将更多手工流程转变为标准化、自动化处理。以贸易金融为例,当物权凭证实现数字化后,信用证就可变成带有区块链智能合约功能的贸易结算及融资工具,开证行接收到受益人电子交单,且满足相符一致的条件,即可通过智能合约触发自动化支付;受益人通过链上提交符合条件的电子单据并有贸易融资的需求,银行即可自动批出专项贸易融资授信额度。概括而言,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化资产,既为银行采取自动化处理带来便利,降低操作成本、欺诈风险及人工操作的成本和风险,也能为银行客户带来更快速、更便捷的体验。
总的来说,区块链在银行应用层面的运用,包括支付结算、数字资产等,其主要的实现方式为建立金融同业之间的联盟链,或在金融机构内部建立私有链,面向的领域为轻量级、多对手交易的场景,解决的痛点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空间广阔
从金融价值创造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是区块链在银行风险管理领域的最佳应用场景,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首先,信息是供应链金融风控的关键点。供应链金融的系统性、结构性的业务理念,决定了信息流是供应链金融风险把控的关键。如何获取真实、有效、全面的数据,既是供应链金融风控的基础,又是风控的难点。应用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可以为上述问题从信息来源端找出解决方案:通过区块链对端到端的信息数据实现透明化,所有参与方都通过一个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分享商流(合同、订单等)、物流(仓储、物流、运输等)信息。区块链技术犹如为金融机构与供应链参与方建立一个微信群聊,处于同一微信群的成员都可以看到相同的交易信息,且信息在每个参与方中记录储存,不可篡改。银行根据真实的贸易背景、实时产生的数据开展授信决策,加速资料数据收集、校验、评估的作业时间,提升决策的精确性和效率。
其次,供应链的系统风险管理、动态管理是供应链金融风控的着眼点,也是区别于传统信贷单一主体进行信用评估的特点之一。基于社会分工的理论产生了现代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商、经销商、分销商、终端用户、物流及仓储等众多参与主体共同构成了商品产、供、销的链条,不同的主体之间存在大量的、持续的交互协作,产生的信息分散地保存在各个环节及各自的系统内。如何从多个参与方中平行地、及时地、全面地获得数据并完成风控的交互操作,成为动态管理的难点。信息发布与获取的不平等、不及时、不共享造成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不利于银行了解、评估、分析供应链整体、系统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区块链技术是以“平等参与、数据共享、大规模协作”为初创理念的技术,天然地适合运用于供应链管理。借助区块链为供应链生态多元主体信息建立交互平台,使交易各方公开透明参与,形成完整、流畅、实时且可溯源的信息流,改善供应链信息互通与相互协作,从而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区块链赋予金融机构信息参与的角色,有助于金融机构了解供应链整体运行,有效判断及把控供应链的系统风险,增强金融供给效能。
最后,对供应链参与方的履约监控及约束,是保障供应链金融资产安全的重要防线。供应链金融是依附在真实交易上的金融方案设计,业务风险与交易参与方的履约环环相扣,紧密关联。以应收为例,买方是否按付款指令足额付款(履约),是融资回收的第一保障;若为核心企业提供风险缓释措施,在风险条件触发后,核心企业是否按指令进行回购、退款等风险补偿履约措施,直接影响融资是否产生不良。现行实际操作中,上述履约约束主要来源于“法律信任”、“合同信任”,但履约过程中可能存在法律争议,后期将增加处理时间及成本。引入区块链“智能合约”,将上述合同约定事项上链,使其变为自动触发与操作,引入“技术信任”弥补履约中的意外过程和主观违约可能,确保金融方案设计风控措施的效果,保障融资安全。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风控创新的实现路径
商业银行要在区块链领域探索、实操并落地,首先需要建立“金融+区块链”的人才团队,接受新的理念和科技,理解区块链技术的原理,熟悉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模式及特点、风控思维和方法。目前,能够把探索性的区块链前沿理论变成应用技术方面的人才较为短缺。因此,商业银行应结合银行自身的战略规划及探索目标,采用包括自主培养、第三方专业合作及第三方参与共建等形式,储备专业人才团队。
价值联盟:建立核心企业与银行的联盟链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前提为供应链上各参与方的数据需上链,有赖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与金融机构互信互惠,达成“产业+金融”协同做强供应链的价值共识,并由核心企业与银行主导共同建立联盟链。联盟链的建立与聚合,必须以提升价值为目的;联盟链的稳定及扩大,有赖于银行与供应链上下游客户共同创造价值、实现多赢。
循序渐进:以实例切入具体的业务及产品
银行应用区块链技术,不适合蜂拥而上,也不适合追求区块链应用的大而全,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试点、改良和总结,然后再进行推广。特别是应用前沿的金融科技优化风险管控,一方面,商业银行需改变风控思维上“只能对、不可错”的传统观念,允许容差与试错,在机制上给予创新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将业务实例应用到区块链,从局部的风控功能优化扩大至类型业务、产品的风控创新,找到适合商业银行自身规模、风险文化、风控体系的最佳实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