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遭遇残酷的战争中,当完成一项战术任务或者收到命令需要撤退时,面对敌方的猛烈追击,为最大限度保护大部队,总要有人进行断后。断后部队会跟敌人短兵相接,而且通常都是以少战多,直到确认大部队安全撤离,断后部队才能撤退。断后部队的结果一般有两种:要么活下来全身而退,回到大部队立大功;要么战死沙场、全军覆没,牺牲自己成为大部队的盾。这种“你先走,我掩护!”的模式,在金融资管产品里也是存在的,我们称之为分级产品,或者结构化产品。这类产品会在投资时分成多个层级,以最简单的两层结构为例,产品会分为优先级和劣后级(次级),优先级就是要受到保护的大部队,而劣后级就是掩护大部队撤退的断后部队。优先级大部队的要求是安全,而断后部队有可能立大功,也有可能为之牺牲。

一、优先劣后级的风险定义

金融的本质就是对风险的定价,通俗点说就是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赚的也是风险的钱。在金融资管产品中的优先级与劣后级是一对互补的主体,通过预先设定好的收益和风险,进行最终的投资分配。优先级面对的是风险厌恶型投资者,通过结构化安排锁定本金安全和一个相对较低的固定收益率,其收益的保障实质上来自劣后级。劣后级面对的是风险偏爱型投资者,劣后级会在优先级分配完本金和收益之后,获得产品余下的所有收益。如此一来,只要产品收益能够覆盖优先级约定的收益,就会使劣后级用较少的资金撬动较大的收益,但同时劣后级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优先级和劣后级的资金比例被称为杠杆。

二、优先劣后级的杠杆收益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个信托项目额度为4亿元人民币,期限1年,预期收益率为12%。信托公司对信托计划进行分级,优先级是3亿元,收益率是6%,劣后级是1亿元,那么杠杆就是1:3。1年后如果项目到期,收益如期兑付,则应该这样分配收益:优先级收益:3亿元×6%=1 800万元;劣后级收益:4亿元×12%-1 800万元=3 000万元;劣后级的实际投资收益率:3 000万元÷1亿元=30%。

劣后级通过杠杆以小博大的效果得到了充分体现,一个预期收益率为12%的项目通过结构化安排,收益率被放大到30%。如果把杠杆放大的1:6,那么劣后级的收益率将被放大到44%。

三、优先劣后级所面临的风险

如果上述项目的运作出现问题,到期无法如期兑付收益,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假设一个不太坏的情况,到期本金兑付,收益率为0,在1:3的杠杆下应该这样分配收益: 优先级收益:3亿元×6%=1 800万元; 劣后级收益:4亿元×0%-1 800万元=-1 800万元; 劣后级的实际投资收益率:-1 800万元÷1亿元=-18%。

此时,相当于劣后级完全垫付了优先级的收益,自身发生了18%的亏损。这种情况还不是最坏的,如果项目本金发生亏损,则劣后级需要首先保障优先级的本金安全,加上杠杆效应,很可能分文不剩。在分级安排下,是否优先级就绝对安全呢?也不是。当劣后级被“归零”之后,就轮到优先级亏损了。就像战场上,断后部队如果被敌人全歼,后方没有了防守,敌人就会追上优先撤退的大部队并展开屠杀,这也许是最糟糕的情形。

处理好分级的关键是如何控制风险同时,通过协议进行明确的利益分配,从而最大限度地在市场上博取利润。分级产品其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存在,在公募基金中也有很多分级产品,叫作分级基金(structured fund)。分级基金会把母基金拆分成A类份额(通常为优先级)和B类份额(通常为劣后级),并按照一个约定收益率对两级进行分配,约定收益率通常是以央行公布的定期存款利率加点或乘点得出(比如:1年定存利率+1.5%,或1年定存利率×1.3)。在分级基金产品中,也可以不确定固定收益、实行共同进退,这实质上是放大了联合资产风险,如果不能在协议明确杠杆的比例、以及信贷资金周转的速度,如联合成立的基金企业放几个杠杆、快速催放贷,将为分级资产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和一定的杠杆法律风险。如伞形信托就是这样一种类似的结构化安排,融资方通过杠杆获得高额资金,而这部分优先级被包装成信托产品在银行等渠道销售,产品通过设定清仓安全线控制风险,这个游戏的终点就是劣后级爆仓出局。

总的来说,分级资管本质上是一场关于风险的游戏,时间与波动是市场永恒的主题,老实的投资者通过时间收获利润,而投机者则是在波动中对赌并寻求利润。劣后级的实质是放大波动,颇有些在资本市场上刀头舔血的豪气与疯狂。(2019年11月22日,于北海)

自动测量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

ogp-cnc光学影像测量仪

ogp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