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关于财富的扎心真相只有1的年轻人月收入超过1万上海80后有多少存款
近日看到一条新闻,25-30岁之间的年轻人,月收入达到1万的人数,占比仅有1%。
说实话,看完我就还挺震惊的。
毕竟,在某知某条和某书某音上,到处都充斥着年收入百万千万的高人,其中很多都是不到30岁的年轻精英,这局面一度让我以为,全民皆富裕,唯独漏了我。
要知道,国人历来就有“不患寡但患不均”的心态,周围都是大富翁,为啥留我独自穷,我这心理还真挺失衡的,我们就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吗?
《大国经济学:
面向长期、全局、多维的中国发展
》(以下简称《大国经济学》)一书中是这么回答这个问题的:“促进共同富裕,一次分配是根本,二次分配是调节,三次分配是补充,机会均等是核心”。
总之一句话,想实现我们这个大国的共同富裕,路还长着呢。
01 现有收入是如何分配的?
虽然最近十年,你我都感觉自己的收入在增加(工资逐年上涨),日子也越过越好,这是事实,但《大国经济学》一书中,作者们用数据告诉我们,从20世纪末开始,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断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家庭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是不断下降的。
看到没有?
我们有着真实的感受,但冰冷客观的数据显示,我们家庭的可支配收入,跟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这块收入是很低的。
国民的蛋糕是做大了,但分给每个人的蛋糕却变小了。
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02 收入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张家一年年入千万,王家一年只有几万,这么大的差距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也许你会说,那谁是做生意的,是开厂子的,是大老板,自然赚得多,而那谁,只是一个流水线的打工仔,没房没车没存款。
这不就是他们之间的差别吗?
话没错,但换个答案,会更有格局:“市场机制不完善,每个人机会不均等,税收制度不健全,对收入分配改善不能发挥更多作用。”
《大国经济学》中对此解释为,中国本就存在地域差异,加上户籍制度限制了人们的流动性,还有医疗、教育和养老,都是跟户籍密切挂钩。
不同的户籍,不同的城市,我们的待遇也大不同。
税收也是如此,真正的高收入群体,个人缴纳的所得税反而比较少。
赋税最沉重的群体的,反而是一大群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
03 我们还能实现共同富裕?
答案必须是肯定的。
因为这是大国发展的最终目标。
但,前途很光明,过程很坎坷。
诚如书作者们所言,在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还要做好四件事:技术革命、全球化、城市化和社会流动。
就拿社会流动性来说,它是穷人变富和富人变穷的契机。
没有流动性,就没有办法实现共同富裕。
遗憾的是,现如今的流动性早已不如从前,不仅是我们国家,全世界的流动性都在下降。
举个例子。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有家底的,父母手握重要资源的,他们更倾向于在老家继承父母的职位或者产业。
这样一来,阶层必然固化,机会更不均等,收入分配也无法均衡。
04 把握国运,才有财运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超级大国。
想要实现大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作为平头百姓,渴望日子越过越好,积累更多的财富,是最朴素也最合理的人生理想。
有国才有家,国富才能民强。
我们只有了解到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历程,才能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想了解这些知识,必要时就要读书,就要听听专业人士的解读。
《大国经济学》是一部由全国九所顶尖高校的十位一流经济学家,联袂创作而成。
作者们都是一群70后、80后的经济学家,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汝岱、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徐现祥、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范子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罗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钊等。
他们共同编制了10个章节,从对外开放与全球化、中央与地方间的行政关系与财政关系、所有制改革、产业政策、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和资本市场、经济结构与转型、收入分配,以及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文化基因等方面展开,基于大国转型与发展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济学。
十位作者,共同深入“大国”的内在,以经济学的眼光梳理中国的特殊之所在,解析这种特殊如何与世界各国共通的市场经济普遍规律交融、碰撞。
看完全书,我们就能大致理解中国经济,理解收入分配的现状,对自己和未来的期望,能有更为明确和客观的认识。
--------End--------
文/鱼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