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关于民间借贷利息的认定问题息钱超过多少不受法律保护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
第二十五条
借贷双方没有约定利息,出借人主张支付借期内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自然人之间借贷对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除自然人之间借贷的外,借贷双方对借贷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民间借贷合同的内容,并根据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
第二十六条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三十一条
没有约定利息但借款人自愿支付,或者超过约定的利率自愿支付利息或违约金,且没有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借款人又以不当得利为由要求出借人返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借款人要求返还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5年8月6日,法释〔2015〕18号)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政策
问:在《规定》里提到有24%和36%这样两个数字,您刚才也说了民间借贷年利率以前是按照银行的同期利率四倍来计算,为何要作出这样的修订,请您再具体说一说。
答:你的问题涉及到本次司法解释的核心问题,就是利率问题。为什么这么规定?我们本次规定利率有几个特点:第一,规定的利率是一个固定利率,而不是像以前是参照央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第二,我们划了“两线三区”。首先划了第一根线,就是民事法律应予保护的固定利率为年利率的24%。第二条线是年利率36%以上的借贷合同为无效,通过这两线,划分了三个区域,一个是无效区,一个是司法保护区,一个是自然债务区。为什么考虑24%的利率?刚才在前面已经讲到,年利率四倍的历史渊源流长,其实在古代的时候月利率两分,也就是大约24%的含义。我们在制定司法解释的时候就研究过从古到今利率的变化,特别是1990年以来央行颁布的整个利率的线索,我们研究发现,央行颁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变化比较大,最低是百分之二点几,最高的是百分之十二点几,中间较多的是5%至8%,最后我们折中就选了6%,又参照传统四倍的含义,四六二十四,就是这样来的。因此,24%的利率是长期以来我们在审判实践中所确立的一个执法标准,实际上也是从古至今在民间利率方面的一条规则,不算我们的独创。
第二,为什么要规定36%以上无效?按照1991年的司法解释,规定是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超过部分不受法律保护。这个不受法律保护的含义,就是说你要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动用国家强制力来保护你所获得利息,超过四倍不保护,但是如果当事人愿意自动履行的,法院是认可的,如果当事人履行了以后,再反悔想要回来,法院是不支持的,1991年的司法解释是这个含义。我们总结这么多年来经济发展的情况发现,实体经济所创造的利润相应来说肯定没有这么高,如果我们不把高利贷控制住,对于实体经济,特别是对于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这次规定了年利率36%以上就无效,这个无效的含义是如果当事人原来自愿偿还了利息,基于合同无效,还可以要求返还,这是对1991年的司法解释重大的修改。规定36%以上无效,是基于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经商相关主管部门,同时也参考了国外的一些立法例而划定的。国外有一些地区也规定,在利率无效的情况下是要返还的。对于24%至36%之间的这一部分我们把它作为一个自然债务看待,如果要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保护,法院不会保护,但是当事人愿意自动履行,法院也不反对。
问:现实生活中可能有的借款人在没有约定利息的情况下自愿支付利息,或者支付的利息超过了24%,但是没有超过36%的情况下,事后又反悔,能否向法院主张要求出借人返还已付的利息,《规定》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答:我们现在规定的利息利率是24%,在24%以内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对这类利息只要不突破24%,都要给予法律保护。当然在实践之中,确实有这样一个情况,有些当事人约定的利息是超过24%,没有超过36%,因为36%就是无效,24%与36%之间的,这一段的债务我们把它叫作自然债务。这类债务如果当事人依据合同,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保护这个区间的利息,人民法院是不予法律保护的。所以起诉到法院不予以保护,但是这个合同如果约定利率以后,借款人按照合同的约定偿还了利息,这个偿还是有效的,如果偿还以后又反悔,向法院起诉要求返还超过24%部分利息的,不能支持。但超过36%以上的是无效,即使自愿给付了,也可基于合同无效要求返还。
——《规范民间借贷,统一裁判标准——杜万华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答记者问》,载《人民法院报》2015年8月8日。
2.
关于利息保护的标准及偿还顺序。借贷双方对借款期限内的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约定的利率不得超过借贷行为发生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借贷双方对支付利息的约定不明的,可以根据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参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或者当地同期民间借贷的平均利率水平确定。借贷双方对本金与利息的偿还顺序有约定的,从其约定。没有约定的,按照先息后本的顺序计算。借贷双方既约定了逾期还款的违约金,又约定了逾期利率的,借款人可以同时主张逾期利息和违约金,但总额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为限。借款人向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借款,在合同约定的利息之外,同时约定了其他合理费用的,应予保护,但总额一般也应以不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为限。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今后央行可能不再公布贷款基准利率。在此背景下,我们以基准贷款利率的四倍作为利率保护上限的司法政策,也将作出调整。鉴于各地法院受理的民间借贷案件较多,这里是否可以考虑以当地不同商业银行之间同期同类贷款的平均利率作为四倍的参照值,可做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全国法院商事审判工作座谈会文件:《深化商事理念,维护公平正义,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在全国法院商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9月17日),载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编:《商事审判指导》总第34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7~9页。
六、
依法保护合法的借贷利息。人民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要依法保护合法的借贷利息,依法遏制高利贷化倾向。出借人依照合同约定请求支付借款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合同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第七条的规定处理。出借人将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当事人仅约定借期内利率,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以借期内的利率主张逾期还款利息的,依法予以支持。当事人既未约定借期内利率,也未约定逾期利率的,出借人参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主张自逾期还款之日起的利息损失的,依法予以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2011年12月2日,法〔2011〕336号)
链接: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著述
民间借贷的利率规制
民间借贷是资金融通的重要方式,而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自然成为民间借贷的核心,是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主要根源。合理的利率对发挥社会信用,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利率问题自然也成为本司法解释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以往长期的审判实践中,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案件中关于利率纠纷主要依据的是银行同类贷款的利率标准,随着我国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将不再公布贷款基准利率,司法审判没有了参照的依据,亟待予以明确。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利率无限化,为及时解决司法审判难题,统一民间借贷案件的裁判尺度,避免民间借贷利率的无序化,综合各类因素反复论证,《规定》采取了固定利率的模式,对民间借贷的利率予以明确规制。从民间借贷的特性分析,民间借贷的固定利率应当高于金融市场的平均利率,激励民间借贷行为,促进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但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从保护实体经济的角度出发,固定利率又不能过度高于实体经济的利润率,否则会阻碍实体经济的扩大再生产和生产力的发展。从央行货币政策司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2年2月以来,尽管贷款基准利率存在一定的波动,但总体维持在5%~7.5%的水平内,基本保持在6%左右,按照以往司法实践遵循的不超过四倍的计算原则,民间利率的固定利率限制为24%为宜,也符合长期以来形成的司法实践惯例。另外,从国外关于民间借贷利率合法上限的立法模式看,总体而言,24%的利率是略高于生活消费性民间借贷的利率,却低于生产经营性民间借贷的利率。而我国当前民间借贷的实际情况也基本是维持在24%。综合上述各种因素,经过反复论证,《规定》采取了以6%的贷款基准利率为基础,以四倍算法为限,即24%为民间借贷利率固定利率。《规定》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此外,考虑到民间借贷市场所具有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弊端,如果完全实行利率自由化,将会导致放贷者为获得自身最大利益不断提高民间借贷之利率,从而不利于资金在金融市场内的优化配置和民间借贷市场的长远发展。因而,有必要以司法干预的形式对民间借贷利率上限进行必要的限制。借鉴国外和其他地区的立法经验,司法干预的主要方式就是确定一个上限,将高于上限的利率约定认定为无效,超过上限给付的利息应当作为不当得利返还债务人。根据调研了解到我国近几年民间融资平均年利率达到36.2%,按照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测算,民间借贷利率如果超过36%时,企业均将处于亏损状态。据此,为充分保护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根据我国当前金融市场的现状,《规定》以6%基准利率为基础,以六倍计算作为民间借贷利率的最高上限,即民间借贷利率超过36%的,应当认定为无效。《规定》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对于在《规定》设定的固定利率24%的司法保护线与最高年利率上限36%的无效线之间的民间借贷利率所产生的利息认定,应视为具有保持力的自然债务。即,24%~36%之间的债权并无请求力,但约定也并非无效,当债权人请求给付时,债务人可以拒绝给付,债权人仅不得通过诉讼强制债务人履行而已;如果债务人已经给付,债权人受领时,法院亦不得认定为不当得利。
——杨临萍、姚辉、韩延斌、王林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载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总第63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16年版,第30~31页。
1.对于出借人请求支付利息及有关复利问题的处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对于复利问题,其第七条规定:“出借人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谋取高利,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这些规定施行了近二十年,已深入人们的观念之中。《合同法》也专章规定了借款合同,其中对于借款利息问题也有不少涉及,比如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这些规定对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当然应予适用。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银发〔2002〕30号)也明确:“民间个人借贷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双方协商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不含浮动)的四倍。超过上述标准的,应界定为高利贷行为。”对于约定的利率超出上述规定的最高限度的部分,不予保护。而且,近期中国人民银行明确表示民间借贷的利率不能超出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综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吸收了上述内容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出借人依照合同约定请求支付借款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合同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第七条的规定处理。这也符合“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高利贷化倾向”的要求。
——罗东川、吴兆祥、陈龙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理解与适用》,载江必新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与指导性案例理解与适用》第1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722~723页。
编者说明
关于民间借贷的利率,《民间借贷司法解释》颁布实施之前,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法(民)发〔1991〕21号]的规定,民间借贷年利率是按照银行的同期利率四倍来计算。对此,《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重大修改:1.规定的利率是一个固定利率,而不是像以前是参照央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2.划了“两线三区”。第一条线,是民事法律应予保护的固定利率为年利率的24%;第二条线是年利率36%以上的借贷合同为无效,通过这两线,划分了三个区域,一个是无效区,一个是司法保护区,一个是自然债务区。对于24%至36%之间的这一部分作为自然债务看待,如果要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保护,法院不会保护,但是当事人愿意自动履行,法院也不反对。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观点集成(新编版)·民事卷III》 第1578页 观点编号676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