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关于政府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分析公司治理综合指数
一、政府治理的相关研究
(一)政府治理基本概念和评价方式
社会各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共同分享资源,参与决策制定和实施。政府作为一个国家行政体系的引领,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则是发挥政府的治理功能。我国政府治理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总原则的基础上。
积极推动政府治理重心下移,大力开展“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手续,引导市场开展有序竞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转换政府治理职能等方面持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成为我国政府治理的特点和优势。关于如何评价政府治理水平的研究。
一是世界治理指数,是目前公认最为权威、使用最为广泛的指标指数。该指标对治理的定义为:“行使国家权利的制度和传统”。政府治理的制度和传统包括:
1.通过选举形成政府、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被监督以及政府被更换的过程;
2.相应政策被制定并有效落实过程中体现的政府能力;
3.引导和管理公民和国家之间的第三方机构。从这一定义延伸,世界银行开发出包含六个测量维度的世界治理指数。但此标准是基于西方意识形态而形成。不适合中国国情,使用该指标衡量中国政府治理水平偏差过大。
二是二〇一五年华政政治学研究院最先创立的国家治理指数,包括公正等九个二级指标,把基础、价值和可持续定义为三大支柱。
三是祁怀锦从政府效率、市场化程度、公平公正、腐败程度来衡量政府治理水平。
四是杨萍等对社会安定、经济增长、财政运行效率、物价稳定4个方面综合得到的政府治理能力指数。
五是从政府的直接介入与行政准入障碍反映政府治理行为。以上各种评价方式都有一定的科学合理之处,同时也可能存在某些不合理之处。
世界治理指数并没有考虑到我国地方政府的治理特点。华政版国家治理指数虽然突破了西方学者和西方意识形态主导的指数霸权和垄断,但在指标体系优化上还可以有更全面的提升。考虑到本文的研究主体以及数据的准确性和易得性,本文选择祁怀锦的方法来评价政府治理水平。
(二)政府治理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
在新兴市场中,政府干预影响当地微观企业的经营活动是普遍存在的。制度的科学提出和较高的落实效率能够维持良好的司法制度,进而尽可能地避免或者解决合约形成和合约执行时产生的纠纷,能够使社会分工和交易更加公平和保持较高效率。
近年来营商环境不佳影响中国实体企业发展,实体企业发展困难,优化企业营商环境是重中之重。从已有研究可以发现,政府治理的提升对企业出口、金融发展、政府债务融资成本、制造业生产率、投资效率等均有正向影响。同时,刘常建等还发现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会促进企业承担风险。谢丹阳和颜超探讨政府治理水平对服务业进出口规模的影响,发现政府治理对整体服务业进出口规模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除此之外,个别文献从政府治理的不同维度切入对政府治理的效果进行研究。有学者基于政府腐败行为视角,发现政府治理由于腐败程度的提升会降低全要素生产率。有学者指出政府治理中制度环境的重要性,认为制度因素在很大概率上可以有助于国家学习和利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理念。这些研究都体现出较高的政府治理水平可以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从而保障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
(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概念界定和评价方法
自高质量发展被提出以来,研究者们分别对其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作出了包括多种研究视角的系统认识分析和深入研究。从概念提出的背景来看,高质量在经济高速阶段转向新发展阶段的过程中提出,其内涵与高速增长有很大的区分。黄速建等提出了七大特征,对国有企业健康发展评价具有重要理论参考意义。
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宗旨转化为技术创新、协同、绿化、开放式、资源共享,由此也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评价标准,围绕其内容建立了包括经济、生态、社会三大体系以及产业结构、速度效率、产品创新能力、对外开放、产品和贸易的竞争力、生态效益、社会贡献、行业和组织八个层次,包括十九个三级指数以及二十九个具体指数的评估指标体系。
《中国制造二〇二五》中提到制造业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企业实现从降低生产成本创造低成本竞争优势转变为提高质量创造质量效益的竞争优势、实现要素成本驱动转变为要素创新驱动、从粗放型的生产模式转化为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和从制造加工型生产转化为服务型生产。
根据此内涵,有研究者从经济效益、创新动力、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优化结构四个系统多个测度指标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企业高质量持续发展模式需要引导企业逐步由规模粗放式快速发展转变升级为规模质量效益型的可持续发展,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实现企业经济价值创造的更高水平、高产品附加值化和更高效率。
形成更具有市场竞争性优势的企业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范式,不应是单纯的依赖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和投和生产要素的广泛转移带来的粗放增长的模式,而更应是将企业提升社会资源的配置使用效率能力和推动科技创新进步能力视为实现价值增长的主要动力渠道。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是未来企业高质量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微观层面上,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能够全面体现企业的质量变革、经营效率变革与发展动力变革。因此一些学者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微观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标。这也是已有研究中度量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时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本文也选择使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评价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
中国的制造业企业的资产资本化会对其创新行为产生消极作用,同时,其宏观政策的确定度降低也会对其创新的作用造成消极影响。在微观特征方面企业的股权结构、同事关系、企业声誉等因素也会对企业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施本植和汤海滨基于实证研究发现,企业杠杆率和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创新驱动和效率提升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宏观经济环境方面,从政府角度出发,刘现伟和文丰安等发现,政府改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有利于解决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阻碍。张治栋和廖常文等发现行政有效干预条件下的全社会要素生产率水平对中国经济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影响更为明显。杨林和沈春蕾采用我国中小板和创业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减少税收,降低费用可以对中小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影响并增强其价值创造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