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股票史:人性的贪婪与短视没多少不同

中国股民的数量,正直奔1.5亿而去,但庞大的股民群体,对自己天天在“玩”的股票的历史,却知之甚少。

股市史方面的书也出版过一些,比如美国作家和经济史学家约翰・斯蒂尔・戈登的代表作《伟大的博弈: 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很火,但写的是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史;香港大学教授郑宏泰写的《香港股史:1841~1997》也比较受关注,但题目决定了它主要立足香港。作为中国股票起源地的内地,学术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兼具专业和通俗的股史却很少。

《股惑:百年中国股市的九个瞬间》填补了这方面空白,财经作家孙骁骥从1872年成立轮船招商局,促成“晚清第一股”诞生写起,谈到两次晚清股市泡沫,以及1921年金融风暴等著名历史事件,展现了百年来中国股市的风云跌宕以及他的反思――“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性的贪婪与短视并没有多少不同”。

《大时代》与股票启蒙

孙骁骥是80后,对股票的印象始于童年。父母在证券交易所门前通宵排队买原始股,回来后守着座机打电话进行股票交易。当时买原始股不像现在搞不好会跌破发行价,而是意味着幸运降临,一旦打到新股就收益巨大。孙骁骥曾亲眼看着父母用水桶提钱回家,桶里是成捆成捆的10元钞票,上面再盖点东西做掩饰。投资股票意味着带来财富,这是孙骁骥对股票的最初印象。

小学时看了港剧《大时代》后,他对股票的另一个早期印象就是刺激。牛市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股灾来临,破产的丁蟹再也嚣张不起来,只好带着四个儿子跳楼自杀。《大时代》是孙骁骥看的第一部港剧,里面香港股市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情景久久难以忘记。

真正进入股市是2009年。孙骁骥在北京认识了一些朋友,有人建议去美股开户,但他却买了不少A股股票。比较有戏剧性的是,那些朋友中有人完全不懂投资,甚至连美股开户都是通过代理操作,才买到谷歌和亚马逊的股票,多年后他们手上的股票都经历了暴涨,实现了“财富自由”。

而每天要拿着股市k线图研究一番的孙骁骥,却因为听信了某个朋友的“内幕消息”而大亏,最后把手上的股票都清空了,转为投资港股和美股。 “小时候的经历只能说对股票有个初步印象,自己开始做投资才会有切身感受,因为亏的钱是自己的。”

写作填补内地股史空白

20多年转眼过去。母亲还是像孙骁骥小时候一样热衷买股票,但已经不赚钱了。“同样一个人,从来不研究股市行情,投资方式也没变,以前能赚现在会亏,说明肯定是市场发生了变化。”但当时孙骁骥对中国股市变化还没开始进行系统思考,他的写作重点是英国股票投机史,后来写了一本《致穷: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

2016年,孙骁骥去香港中文大学读硕士,做中国经济史研究,阅读了很多历史档案和学术文章。这时候他发现,在兼具专业与通俗的内地股票史题材上还是空白,于是决定从事这项写作。

为了更好还原晚清、民国的股史,孙骁骥多次到上海历史档案馆查阅资料,并去了外滩海关大楼、轮船招商局总部等历史建筑实地感受百年沧桑。因此《股惑》一书,除了因为港剧《大时代》而被熟悉的香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股市起落,以及耳熟能详的亚洲金融风暴,其中对晚清、民国时期的股票史写作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中国最早的股份制公司,也是晚清最大的国有上市公司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在清政府扶持下看似业务一时光鲜,甚至还收购了外资船运公司,背后隐藏的问题却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在一些上市公司中依然存在,那就是“公股与私股、公款与私款、公利与私利,从来都是一笔糊涂账”。

尽管当年在A股亏得颗粒无收,但现在回过头来,这段失败的投资经历对孙骁骥的写作也有某种“补偿”,“因为我现在没有在内地股市投资,反而可以比较客观公正地去描写它的历史”。

Bitget APP下载

Bitget官方注册

Bitget注册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