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门背后的研报江湖业内人士称80%研报注水

采矿门背后的研报江湖业内人士称80%研报注水 更新时间:2011-4-23 11:54:04   2010年9月6日,湘财证券发布的一篇研究报告称,中国宝安拥有丰富石墨矿产,可为旗下控股公司贝特瑞提供近2.68亿吨储量、适合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优质石墨资源。在此后的数月时间里,平安证券、国泰君安 、信达证券等券商相继发布报告称宝安公司拥有石墨矿资源。四大证券公司的报告使得该公司股价一路飞涨,涨幅高达85%。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2011年3月1日,中国宝安表示,公司目前没有石墨矿,股价应声回落。券商和上市公司口径大相径庭,莫衷一是。无独有偶,相似的一幕在4月份再次发生在上市公司宁波联合上,宁波联合这次“被锑矿”。一幕幕“罗生门”将券商研究报告的公信力推向公众质疑的风口。在研报江湖背后,又有怎样的利益瓜葛呢?

发生在中国宝安和宁波联合身上的“采矿门”事件,成为近期资本市场热议的话题。

涉足的券商研究员称信息来自上市公司,但上市公司却坚持称,从来没有对外说过公司有矿资源。双方各执一词,究竟谁是谁非,外界一时难以辨别。但“采矿门事件”引发的风波,把券商研究所和分析师的公信力推上了风口浪尖。

作为致力于挖掘公司价值的专业投资者,为何会出现多家券商调研报告与上市公司披露事实不符的现象?这些被投资者质疑是虚假陈述的报告,究竟是怎么出炉的?

研究员“注水”是行业潜规则

“上市公司确实有石墨矿,正在争取拿矿,但还没办完法律手续,所以对外澄清说没有。”针对中国宝安的“石墨矿”风波,深圳一位长期跟踪这家公司的私募投资总监林路称,研究员在报告中声称有石墨矿,“肯定是上市公司方面漏了消息,而研究员则往这个信息注水,放大成一个概念来炒作。”

在林路看来,中国宝安“石墨矿门”以及宁波联合“涉锑”事件,只是券商研报行业生态的一个缩影。“研究报告注水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只有20%的报告比较实在,具有投资的参考价值,剩下80%都是添油加醋,推演的逻辑非常不严谨。”

持类似看法的人士不在少数。吴飞是一位管理着50亿资金的基金经理,他的邮箱每天能收到四五百份研究报告,但他只会挑选自己非常熟悉的、相对靠谱的研究员撰写的十几份行业报告来仔细分析。“研究报告80%都有水分,有些研究员缺乏自律,盈利预期和投资建议离谱得让我们不可思议。对于这些不靠谱的报告,我们只能选择不看。”

对于券商研报注水的现象,做了10年研究员、现已转作投资经理的杜博士,更有切身的体会:“好的报告要有想象力,有前景空间的判断,肯定是带有‘忽悠’成分的。如果太谨慎,本来是个宝藏,市场也可能不会有反应,错失机会。”杜博士坦诚,在其研究员的职业生涯中,为了让自己的报告能吸引眼球,他也“忽悠过”。

另外一位从研究员转作私募投资的赵伟亦承认,研究报告中会有研究员主观推断的假设内容,普遍都有水分。“研究员很喜欢打听消息,上市公司一有风吹草动就跑去调研,但有些业务上市公司只是计划做,还没真正开始实施。但他又想推荐,于是便以假设等主观推断的方式来陈述,并以此对外推荐。”

在赵伟总监看来,中国宝安、宁波联合的“采矿门”事件,都属于类似的性质。“即研究员调研时了解到上市公司未来几年的规划。他为了吸引眼球,添加了一些水分,再对外公布这些信息。但在上市公司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其他一些情况发生导致计划生变。”由此一来,研究员的报告也就变成“虚假陈述”,与上市公司披露的事实不符。

对于业内对券商研究的评价,一位来自主流研究机构、有16年经验的研究主管坦诚:“分析师就像是娱乐行业,注水则是行业潜规则。“研究员对多数问题的分析,往往都是偏乐观,都尽量以最佳结果为判断依据,扩大最乐观情况出现的概率。”

如今,卖方研究队伍中有一百多家券商,每天全行业充斥着研究员发布的几百份报告,究竟哪些类型的报告含有水分,研究员常见的操作手法又有哪些呢?

“打开想象的空间”讲故事

林路介绍,股价上涨的最大推动力就是上市公司有广阔的前景,而这正是券商研报注水的主要环节。

“无论是中国宝安的石墨矿,还是宁波联合的锑矿等,其实都是研究员找出来的一个概念,包装出来的一个故事。现在市场争议的是这些公司究竟有没有矿,但投资者不知道的是,即便是上市公司真有这些矿资源,对公司的利润贡献也很小。”林路透露,这一切源于研究员对资源的盈利预测和估值模型的选择。

林路举例说:“研究员对资源股采用储量估值的模式,比如发现某上市公司含有锑金属的探明储量有2亿吨,再按当前市价10万元/吨计算其价值为20亿元。这相当于画了一个大饼,给上市公司的股价提供了想象空间。”

但来自公司方面的消息却显示,锑的开采成本很高,可能未来20年,这20亿都不可能真正兑现成公司的利润。换言之,所谓的锑概念,对公司3~5年的赢利贡献很小。

除了对资源股的过度乐观估计,有些研究员的操作手法是用含糊的词语提一些形式化的概念。“提形式化的概念,在二级市场短期很容易见效。最重要的问题是,形式化的概念不容易实证,我不能在报告中用量化的方式证明我是对的,但你也没法用量化的方式证明我是错的。”某行业研究员透露,对关键细节避开不谈,是研究员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

记者也看到不少类似的报告,例如某券商在年初以“涨价”概念推荐绿大地的理由是:“几年来绿化热潮正在席卷全国,花木价格也逐年攀升,许多花木的价格,正在悄然创造一个又一个新高。”但对于花木价格上涨,究竟能让绿大地受益多少,报告中却看不到量化的分析。

除了提概念,研究员的主观推测,也是报告注水的常用手法。赵伟就亲身经历了这样一个例子:“深圳某上市公司建了一块商业地产用于出租,研究员在报告中称,假设未来3年地产出售,将给公司带来多少利润。但当私募到上市公司调研时却发现,公司方面根本没有出售计划。研究员之所以假设商业地产出售,是因为出售和出租之间的收入相差十几倍,如此以来,公司的赢利将大幅提升,原本是每股0.5元,经研究员一调,就变成了0.8元,股价又有了30%的上涨空间。”

“只有冒泡,才能被记住”

券商研究员的报告一向被看成是“投资风向标”,但为何从业人员要主动往报告“注水”呢?

“大部分行业研究员的报告都会偏乐观,在盈利和估值方面都会夸大其词,会将盈利预测调高,把估值做得比较低。”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南方小康指数基金经理杨德龙认为,报告之所以“注水”,是因为券商的报告是用来向各方推荐的,而为了让别人在看了报告后买股票,自然会夸大公司的价值。

对于券商报告的现状,从券商研究员转到公募基金的吕方更有直观的感受:“券商研究员的报告侧重赢利预测,做未来前景的展望。他会跟你说,如果这个项目做成了,未来的空间有多大。但对于这个项目究竟能不能成,报告不会告诉你。”吕方称,在券商研究员看来,“只要把未来的空间讲清楚,就能打动你”。

同时,隐藏在研究员心底的另一个想法是:“报告只有冒泡,才能让别人记住你。这比你深入分析后得出中性结论的报告,更有吸引力。因为中性结论的报告,可能根本没有人会看。”于是,对公司的未来空间作出判断时,他们的表现方式是“大声地喊出来,用夸张的方式去表现,让别人记住他。”

而研究员希望记住自己的对象,正是以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产业链条中,券商研究是作为卖方机构,基金、私募等资产管理公司是买方机构。而对卖方研究员的工作考核,主要是买方机构投票评选的年度最佳分析师,这也是研究员最渴望得到的荣誉。因为他们的收入和名气将与评选结构直接挂钩,只要登上榜单,就意味着薪水能从原来的一百多万上涨至三四百万。

对研究员而言,要拿到基金经理的选票,最好的方式是挖掘牛股,给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带来收益。于是,挖掘空间广阔的大牛股,是很多研究员的职业目标。而最便捷的实施路径,则是寻找一些概念和题材的公司,再往里面增加一些水分,使其成为市场热点。

这一点在研究员调研时的提问中也直接显现。“研究员的报告关注的是未来的市场空间,其问题的落点自然会落在空间方面,对于如何做、能否做成这些关键事实则忽略掉。”吕方感慨:“伴随着券商行业的快速扩容,很多研究员注重的是如何抓住一些能吸引眼球的东西,站在更高的位置把故事说圆,而不愿意沉下去研究关键的事实。”他认为,这正是不少研报出问题的原因所在。

但也有券商认为把研究报告的失实都归结于研究员有失公允。“大环境就是这样,诚信的成本比较低,监管又不严。”前述券商研究主管认为,在各个利益链条下,研究员很难坚持独立的判断,失实报告折射出来的本质问题还是市场缺少有效的监管。

bitget官方网站app地址

bitget中文官网

Bitget交易平台官网app

bitget最新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