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已开闸放水中国宜堵疏并举

美日已开闸放水中国宜堵疏并举 更新时间:2010-11-17 7:20:09 全球性流动性过剩是投机资本膨胀的温床,我国早已成为投机资本觊觎的对象,笔者认为我国防范热钱需设置两道防护网:第一道屏障是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管理,第二道屏障是用“池子圈钱”。  全球性流动性过剩热钱涌动  目前,美国和日本先后启动第二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其它主要发达国家利率保持较低水平,过多的流动性在全球涌动,寻求更高的收益。而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成为热钱瞄准的对象,因为这些国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相对较轻,经济复苏快,币值坚挺,资产价格上涨,热钱主要是流向这些国家套汇或套利。热钱流入无外乎是追求更高的回报,一是追求该国货币升值获得汇兑收益;二是追求资产价格上涨获得的投资收益。  全球性流动性过剩是投机资本膨胀的温床。目前美元大量发行,美国经常账户与财政收支双赤字导致投资者看跌美元,投资者就将资产转移到亚洲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巴西、韩国、香港等国或地区。热钱流入会导致本国货币升值压力上升,同时本国的外汇占款投放也会增加,一旦热钱流出还会导致本国金融市场的大起大落,这些都对宏观经济产生较大的冲击。  防范热钱需设两道防护网  我国早已成为投机资本觊觎的对象,在贸易账户与资本账户双顺差下,人民币升值预期仍然存在;国内资本市场上涨,投资回报率高,国外投机资金更是蠢蠢欲动。尽管汇改以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弹性有所增加,汇率双向变动更加频繁,增加了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但是人民币仍然保持升值趋势。只要人民币保持一定的升值幅度,就阻止不了国际热钱,反而会让国际热钱更加放心大胆地涌入。如果每年人民币升值5%,对外资来说,它至少可以有这5%的收益保底,这样等于固定了它的投资收益,确保它没有收益风险。笔者认为我国防范热钱需设置两道防护网:  第一道屏障是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管理,首先把热钱挡在国门外,热钱将无法获得投机收益。最近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主要是防范热钱违规流入,其中包括严查内地在境外上市的公司IPO资金回流;将来料加工收汇比例统一由30%调整为20%;严查H股IPO资金回流;来料加工收汇比例降至20%;严格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等措施。尽管我国对外资的流入有严格的限制,但是热钱无孔不入,完全防范几乎是不可能,这些外资往往还通过独特的灰色途经进入,混在贸易、直接投资渠道中,我们几乎不能对其进行阻止,因为要堵塞这些渠道,成本可能极其高昂,甚至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道屏障是用“池子圈钱”。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就监管入境热钱所作的“池子”比喻引发了市场热议,央行副行长马德伦对此解释,指出“池子是一个政策的组合”,包括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等调控工具。在国内,热钱流入,外汇占款会增加,同时为了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上升,央行须发行央票、正回购或提高法定准备金率进行冲销干预,把资金冻结在中央银行的池子中。中国人民银行10日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上个月央行已对6家银行所进行的实行差别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冻结的资金约6000亿元。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冻结流动性主要是从总量上来管理流动性,也就是周小川行长所说的总量对冲措施。  笔者认为热钱流入,市场流动性会增加,为了控制市场流动性,要把多余的流动性冻结起来,从总量上对冲热钱意味着保持市场流动性均衡适度,避免热钱对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冲击。央行通过总量调控,把过多的“水”引入自己的池子中,防止市场流动性过剩,值得指出的是,虽然这部分热钱被引入池子,但还是可以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  资金结构性问题值得注意  实际上,在主要发达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之前,市场流动性仍然会不断上升,流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热钱也会不断增加。同时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国家美国采取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美元的吸引力下降,其他国家货币和资产的吸引力上升,这些国家货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热钱流入的动力将会继续存在。笔者认为防范热钱首先是第一道防线,尽量把热钱挡在外面,阻止热钱冲击人民币汇率和国内货币供给,防范热钱投机人民币升值。一旦热钱突破第一道防线,央行要从总量调控上防范热钱,降低热钱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实际上,央行用“池子”圈钱,是总量上调控,不能够解决结构性问题,无法对资金的来源进行区分,热钱仍然可以获得人民币升值和资产价格上涨的好处。只不过通过总量调控,收紧了流动性,减缓了市场上总体压力,防止金融市场大起大落,压缩了热钱的获利空间,维护金融安全稳定。因此针对热钱,除了从总量上调控外,还要增加热钱投机的成本,增加人民币双向变动的不确定性,不给投机者固定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强对资本流进和流出的监管,防止短期资本的大进大出,密切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防范资产价格的泡沫产生。

影像测量

影像测量仪器公司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