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游资炒焦灾区

警惕游资炒焦灾区 更新时间:2010-4-15 23:45:05   罕见的夏秋冬春连旱,导致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西南省区农业及以水为链条的产业面临一系列难题。有记者敏锐地发现,随着旱情进一步发展,大批游资开始进入到与干旱有密切联系的产业中,试图通过炒作“旱灾行情”来实现对相关产业链的终极控制。  游资如幽灵,哪里有空子,哪里就会有它们的身影,管你旱区涝区,管你好活赖活。这回有多少?有媒体估计,大概是“万亿”,这是一个神秘而且惊人的数字,要知道中国面对金融危机的救市计划也不过是“4万亿”。如此大笔资金心怀鬼胎,悄然渗入到农产品以及相关产业的链条,掀起一番风浪当在所难免。君不见食糖正在炒高、辣椒每公斤70元、普洱也被忽悠要涨?我们看到了开头,却不敢想象结尾。因为两年前的“炒猪肉”,去年的“炒大蒜”,虽只是游资们小试牛刀,社会代价却都可谓惨重。  我们一度很傻很天真地以为,旱区减产,适当涨价,百姓受益,纯属自然。但现实一再教育我们:倒霉遭殃的,就是灾区老百姓。万亿游资涌向灾区,绝对不是参加救援与灾后重建的,他们就是要像地主老财在灾年囤积粮食一样,以牟取暴利为最高原则。一旦控制了产业链条,先是将农副产品价格炒高,然后迅速脱手出货,赚个盆满钵满,接着是价格大幅波动,重回“谷贱伤农”的低谷……这套游戏里头,有对灾区民生的侵蚀盘剥,有对国内通胀的助推,也有市场秩序的混乱,就危害性而言,远要比游资炒楼炒股炒煤炒蒜更大。用个通俗易懂的词汇来讲,这俨然就是传说中的“发灾难财”。  或许,在市场主义者看来,游资生来就是要干这种“雪上加霜、火上加油”事儿的,道德指责没有丝毫意义。关键在哪里?关键在于政府在灾区冲击面前,能不能稳住产业链条,搞好金融监管,增强抗击打能力,让“炒市场”的不能肆无忌惮,在物价大起大落中畅快牟利。这话倒也并非没有道理,理顺市场确实重要,一是要借助于市场服务,以信息及时、对称为杠杆,尽量让市场主体―万千农民,不被裹挟着成为游资的棋子与“提款机”;二是要对进出西南相关农产品市场的大宗资金密切跟踪,审查杜绝打着“金融支持三农”幌子的操作者;三是要及时做好储备调剂,避免市场供应被资本垄断后的失控暴涨。  当然,在灾区群众正在承受着切肤之痛的严峻现实面前,这种市场理顺与编织栅栏似乎有些温和,甚至还会有点“远水解不了近渴”,以游资的胆量和“魄力”,显然仅仅当头棒喝也不足以令其扭头离场。更强势、更及时的消防灭火之力,还是要根据现有法律,对灾害期间哄抬物价、囤积居奇、非法牟利等行为,以扰乱市场秩序或者非法经营等罪名,进行坚决打击,尽最大力量洒水灭火,降低爆炒的热度。不管是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还是之后的汶川地震,中央都有过类似打击牟取暴利的禁令,比起当初哄抬盒饭、方便面、矿泉水等行为,这一次的游资危险性更大,渗透力更强,政府尤其应严阵以待,不能等闲视之。组织抗旱是政府的当务之急,稳定市场更是长远之计。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影像测量

影像测量

三维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