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审核窗口满岁之考:209家申报者聚焦“科技”持续发力

近一年的科创板审核过程中,一些发行人实现了成功上市发行,获得了科创板特有的高溢价,也有一些发行人在预审员的问询、上市委的压力以及证监会的不予注册下最终败走出局,但也有一些公司选择要在创业板等其他板块重新上市。

科创板开启审核大门已经满了一周岁。

一年前的3月22日,上交所首批受理申报上市的9家科创板公司正式露出真容,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3月24日的近一年多来,共有不少于209家发行人进入申报审核程序,其中97家公司最终完成了发行。

近一年的科创板审核过程中,一些发行人实现了成功上市发行,获得了科创板特有的高溢价,也有一些发行人在预审员的问询、上市委的压力以及证监会的不予注册下最终败走出局,但也有一些公司选择要在创业板等其他板块重新上市。

事实上,在科创板的审核过程中,围绕科创属性的标准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对此证监会日前还制定发布了有关科创属性的评价指引,而这进一步理清了科创类发行人与非科创类发行人的边界和差异。

在投行人士看来,在更清晰的界定规则和更加严格的准入标准下,科创板的审核方向将在“硬科技”领域的聚焦上持续发力,并为A股市场贡献更多优质的科创类企业。

“实业科技”主导

在科创板受理审核的200多家发行人中,实业科技成为了其中关键的代名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数据发现,实体行业成为科创板集中的领域,计算机通信、专用设备制造两大行业的申报公司数量排名前两位,分别高达42家和40家,而其中分别各有21家和23家公司已经完成了发行,两者相加已经占了全部已发行科创板企业的一半。

而按照实施发行数/申报数得出的最终发行通过率计算,截至3月25日,在申报公司数超过10家的行业中,计算机/通信是发行通过率最高的行业,达到了57.50%,而专用设备制造、医药制造、软件、化学原料四大行业的发行通过率分别为50%、46.43%、44.44%、36.36%。

在科创板的申报公示中,的确也有行业分布上的特殊者。例如推出“共享叉车”平台的弗朗斯本身从属于租赁行业,而在审核环节,佛朗斯最终主动放弃科创板的上市。

“实业科技类公司的数量和最终实现发行的占比较多,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创板的硬科技属性。”一位接近监管层的投行人士表示,“虽然一些软件行业当中也有相当比例的科技含量,但其中一些疑似通过商业模式包装、或者技术壁垒不强的发行人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终止审查或者更长的审核周期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科创板也成为一些A股稀缺板块的聚集地,例如国内重视的半导体企业,就成为科创板审核过程中的宠儿。

无论是第一家科创板公司华兴源创,还是MEMS传感器制造企业睿创微纳,抑或是专注晶圆加工的中微公司,都实现了科创板的上市并获得了估值上的溢价。

与此同时,科创板在注册制的审核框架下,也创造了A股市场的多个“无先例”项目。例如国内功率半导体IDM龙头的华润微,就是A股市场的首个VIE境内成功上市项目;虽然三年亏损达11.12亿元,但在采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泽璟制药也成功上市,并成为A股首家未盈利企业的上市案例。

败走者“卷土重来”

事实上,在接近百家企业完成发行的背后,也有不少公司的科创板上市计划最终搁浅。统计显示,截至3月25日的一年内,共有20家企业因终止审查或终止注册而“出局”,其中专用设备制造、计算机、软件三大行业的上市失败企业数量最多,分别为4家、3家和3家。

不过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除泰坦科技在上会环节被否,利元亨、世纪空间遭遇终止注册外,几乎所有流产的发行人全部为主动撤回首发申请。

例如,去年首家申报科创板上市而流产的发行人木瓜移动,最终就以“撤回首发申请”结束了冲刺科创板之旅,无独有偶,携带首家未盈利、境外上市企业分拆上市、首家芯片制造等多个光环的和舰芯片,也在反馈问询环节选择了撤回首发申请。

一位接近交易所的投行人士表示,由于多数项目在审核问询环节就已清楚自身问题,因此较多情况下在与监管层的沟通下选择了主动放弃,而“自发退出”趋势也体现了监管层的市场化审核特点。

“许多公司是在问询环节就发现了自身问题,所以选择了退出。”上述投行人士表示,“实际上严格的问询也是科创板审核的一个重要环节。”

不过据记者发现,目前多家曾经打退堂鼓的科创板公司,又在筹划新的IPO申报,并计划卷土重来。例如木瓜移动今年2月28日就出现在了北京证监局的辅导信息中,但其决定将创业板视为新的上市目标地,此外华泰联合保荐的中联数据也即将决定冲刺创业板。

“有些公司选择创业板上市,一方面源于科创板对于科创属性的要求可能相对比较苛刻,另一方面创业板也在进行改革,而且在定位上也会和科创板有区别,例如可能会更强调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而并不一定提出过高的科技属性等要求。”上述投行人士称,“许多发行人意识到这个改革参与机会,并参与了进来。”

此外,亦有海天瑞声、苑东生物等去年冲刺科创板失败的公司,也在筹划二度冲刺科创板上市。

“一些公司可能自身觉得没有问题,或者将本身存在的问题解决掉了,在注册制的制度框架下,上市的进度也会比较快,所以冲刺失败后,再度进行申报也有一定的概率能够成功。”上述投行人士称,“目前选择撤回首发的拟科创板上市企业,有可能随着注册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获得更多的上市机会,当然结合具体的市场环境,企业在上市时点也会有着自己的判断。”

强化科技特征

在审核开启的一周年后,科创板的科技属性还在不断强化,例如日前证监会制定发布了《科创属性评价指引》,明确提出了科创属性具体的3项常规指标和5项例外条款。

三项常规指标为“最近研发投入金额不低于6000万元或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不低于5%”“支撑营业收入的发明专利不低于5项”“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或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20%”。

当企业同时满足上述三项指标时,其科创板上市将被获得进一步的支持和鼓励,如果不满足上述三项指标,但仍然可以只要在5项例外条款中符合一项即可认定具有科创属性。

针对科创板严格的科技属性定位,也有投行人士认为,符合定位的潜在上市资源正在越来越稀缺,而这种情况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上市公司家数的扩张造成制约。

“如果把框架的标准做得过于严格,那么符合条件的公司会越来越少,其实很多好公司已经在主板、创业板上市了,新的科创公司不是特别多。”上海一家投行人士坦言,“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公司反而可能会去深交所上市。”

但有接近交易所人士称,科创板的设立意义在于把握公司质量,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而并不单纯地谋求做大板块规模,而伴随着创业板、精选层等改革的陆续推进以及更多IPO项目的释放,投资者也将以更加理性的心态看待科创板的投资价值。

“科创板的改革意义不单在于做大,关键是要让公司做强、做好、做精,真正的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所以强调科创属性仍然要成为科创板的重要定位。”一位接近交易所人士指出,“目前科创板一些公司的估值的确较高,但是随着市场供给的常态化以及资金结构的变化,相信科创板的投资者也会更加理性。”

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当科创板运行一段时间后,其科创属性的标准也将随着市场的实际情况动态进行合理的调整适应。

“其实这次的科创评价指标,是给了科创板一个更清晰、可量化的内涵,但这个指标也会随着市场和发行人整体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一家中字头券商分析师指出,“而且究竟什么才是科创,是使用科技手段生产,还是提供科技产品供应,抑或是成为科技产品的上游链条,这些可能不同人也会有不同的观点,产业在不同阶段更会有差异化的需要。”

影像测量

影像仪

上海影像测量仪特价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