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诚有料!资深投资人揭秘行业真相 | 长江商学院MBA

坦诚有料!资深投资人揭秘行业真相 | 长江商学院MBA 长江商学院 做投资居然要“靠运气吃饭”?VC/PE行业原来根本不是像外界以为的那样亮丽光鲜?优秀的投资人都经过了哪些千磨万击千锤百炼?

我们特别邀请了两位长江商学院Global MBA校友――熊猫资本合伙人毛圣博、上海景林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吴斐,与大家说说业内人的真心话。希望他们坦诚、有料、接地气的分享能对你有所启发。

Q1、运气对投资成功至关重要,但又绝不能完全靠运气,还需要一些别的东西给运气补点血。能否详细解读一下?

毛圣博:熊猫资本合伙人、长江商学院Global MBA 2008级校友

毛圣博:我觉得VC/PE这个行业是一个非常契合趋势的行业,非常看重时机,所以运气在里面占的成分其实很大。平常人说三分靠运气,七分靠努力,我觉得VC/PE行业刚好反过来,就是七分靠运气,还有三分要靠你的方法论、投资纪律、和你对既成大趋势的迅速跟进和判断能力。

我做过一个计算去衡量VC/PE的成功率,这里面有几个数字:

20亿美金

首先我定义一下什么是好公司,我认为是超过20亿美金估值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对于VC/PE来说,从财务角度来说他是一个好公司。

10%

因为VC/PE到最后基本都会稀释到只有10%左右,那么对于20亿美金的公司差不多能回来2亿美金,这样的话差不多可以一个项目把整个基金赚回来,这是我对一个好项目的定义。

2.4%

我觉得早期投资我的定义就是这样,后视镜看回去,从1999年到2018年,我们平均到每一年差不多有12个参与的机会,但是现在最新差不多每年有5000多个成功融资的轮次。所以用12除以5000,就可以得出千分之二点四这个数字,这个可能就是整个市场VC投资命中好项目的概率。

当然可以通过做得更专来稍许提升这个概率。

1999年到2018年之间出过很多好项目,包括:电商类的京东、拼多多、淘宝;社交类的陌陌、微信;交通出行类的滴滴、摩拜、蔚来汽车等等,可以看出行业还是相对聚集的,如果你其它的都没投,就只专注于某个领域的投资,那么你的命中率可能会相对高一点。

但我用千分之二点四这个数字还想说明,即使你再牛,可能到最后还是七成以上会靠运气,其余三成靠努力、靠方法论。

吴 斐 上海景林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长江商学院Global MBA 2012级校友

吴斐:首先我非常赞成师兄对于运气在投资领域重要性的观点,在商业社会其实不只是投资,我觉得对于任何商业行为来说,运气都是远大于个人努力等其它因素的,因为在整个商业社会之中,一个人的作用或者说过程不一定能直接影响结果,所以我觉得运气是基本前提。

其实在PE领域运气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不知道这个企业所面对的行业或者上市的时候会遇到什么事情,有没有团队内部的硬伤,这里面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完全赞同运气重要性。

细致到其它因素,像人脉等在PE领域的影响,我是这么看的:

第一,在PE阶段企业都是在中后期的,他们本身在细分领域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和名声了,如果是好的企业,他的创始人在社会地位上可能已经比较高了,那么对于投资人来说也是比较稀缺的资源。那么这个时候你要去接触他,打动他,争取有机会投资他,那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对于我们PE投资人来说,对于社会人脉资源的要求可能会更高一些。

特别是有些好项目在一些临门一脚Pre-IPO项目的时候,这个时候除了我们专业判断觉得值得投资、为什么让我投,这个时候可能我们会想很多所谓的资源、人脉的办法去打动他。

比如说去找长期与他合作的供应商或者是深度合作的商业伙伴,我觉得这个时候人脉的作用会更大一点,是个需要精心经营的过程。

第二,当企业往后走到规范化上市、包括并购出售过程的时候,我们也需要人脉,但这个时候需要的不是广的人脉,而是比较精准的人脉。你需要去帮他找到合适的投行、合适的会计师、律师,甚至合适的产业投资人,这是你要出售他的情况。

积累人脉这件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可能要随着从业时间越来越长、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才会慢慢有所积累。

我觉得分两块,一块是长江本身。本身长江商学院不管是MBA、还是EMBA、CEO班,在中国企业家中都有好的名声,不管是非上市企业,不管是*城市、还是三线城市、五线城市。其实长江这个平台对刚入行、一开始没有什么资源的新人来说,作为敲门砖还是很不错的。与教授、同学和成熟的企业家交流,积累人脉的同时,也从他们身上学习。

第二块是从商学院毕业步入职场之后,随着在VC、PE行业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作为一个职场人经过5年、10年,慢慢积累的各种生意上的人脉关系就会逐渐增多,比如像师兄已经快10年了,不管是他投的企业已经上市或同行,总之认识的人非常多,这时候人脉的放大效应就会逐步显现出来。

投资行业的真面目是我们看起来的那样光鲜亮丽吗?

吴斐:我觉得任何一个行业,在MBA毕业之后做5年以上,如果还在这个行业的话,就只会把这个行业看作一个正常职业而已,不会像入行前那样给自己贴个标签,比如光鲜之类的。5年后大家都很平常心,我觉得这个是共有的状态。

第二,本身这个行业不是一个光鲜的行业,是一个很辛苦的行业,主要有很多方面:

1)真实的样子是:你会花大量的时间做项目的筛选、分析、判断和积累,大量的时间会在出差的路上;

2)项目的执行可能会花很多时间,如果你看好这个项目,就会去调查、去访谈、去投资,做完之后,又会很快进入投后阶段。项目的发展可能跟你的预期会有差异,可能好,可能坏,这时候你肯定要介入,要么帮他退出或转型,甚至进行下一轮融资,这也是非标准化的、劳心劳力的工作,而且这只是投了一个公司的情况。如果你投了10个公司,可以想象就是10倍的工作量。

3)还有一个成功概率的问题,就算要上市了,上市赚不赚钱,退出的时候现金能回来多少倍,这些都是有很大不确定性的。

这时候就非常考验人的心态,就像巴菲特说的,你得慢慢积累,慢慢地走,这东西急不来。

那么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说自己很光鲜,我觉得确实不太实际的。

毛圣博:我从各方面来阐述一下职业是否光鲜这个事情。

从收入上来看,如果你进入的是一些*大牌美元基金的话,薪水收入是比较高的,应该超过绝大部分行业,甚至可能超过咨询公司。

但这个行业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其实也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好,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 其实很辛苦

每个人更像一个个体户,别人投错什么项目也会给你带来很大压力;而且每天没有人给你安排今天做什么,全靠自己。

原来我做工程师的时候,早晨起来我就知道今天要干什么,相对来说是一个确定性的任务;但是投资行业就不是这样,刚入行得时候其实你约都约不到人,而入行久了,人脉多了,来找你的人就会很多,浪费时间的事也很多。

另外就是出差确实也不少,我跟吴斐在飞机上都偶遇过,都到这种频次了。

2. 可能努力也没用

这个行业其实7分靠运气,还有3分不是靠努力,就靠本事,但里面很大一部分是天赋,你要想一想适不适合做这个行业。

1)它变化特别大,每天都要学习新的东西,因为每个新流行的东西都不太一样;

2)你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其实你今天不知道你明天干什么,你要自己做规划。

如果做基金的话,简直可以用“苦逼”来形容。

首先,你自己的资金很小,工资基本上没有,自己还要出资到自己的基金,还要去募资,投后还要做管理、做服务,你还要做公司的管理,还要做决策,还要推项目,真的只能用苦逼两个字来形容了,再加个字就是“穷”。

其次,你要很成功很成功,把机构做大,才能赚钱,你要运气很好,本事也要好,基金才能赚钱,或者最后总的收入才能超越大的基金,这种回报就是5年、10年以后了。

从这个方面来讲,我觉得是苦逼的,这两个方面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家觉得这个行业很光鲜,但其实你自己干了以后,觉得很无奈。

我有很多朋友干了5年以后,发现自己不是干VC的料,这时候就很痛苦了,很累;即便不自己做,纯粹打个工,虽然收入挺高的,但也天天诚惶诚恐,压力也很大,所以很多人也都转行了。

Q3、既然这个行业这么苦,你为什么还在坚持做?

毛圣博:第一,我是一个对世界特别好奇的人,我会尝试不同的事情,这个工作其实非常适合我,因为每天都可以跟各行各业的创始人进行交流,他们都是各个行业里面的人精,对行业都有很深刻的洞察,真正好的founder还会根据自己的洞察去提供差异化的价值,有一个很好的价值定位和商业模式,这些首先是我喜欢的东西。

此外,做了10年以后,觉得这个行业其实就是在跟人性对抗,所以我觉得这个职业对我来说是一个修炼心性、不断精进自我的过程,这是我为什么还在坚持做这个行业的原因。

吴斐:当时我从百威英博出来去做投资,是因为想通过投资,在企业股东角度去影响一个企业让它变得更好,让它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这么多年的工作,我觉得原始状态的初心还是在的,在这个PE领域,其实很多是需要等待的,如果等不下去、丢掉了初心的话,就很难坚持下去。

第二,为什么这么难,特别是这两三年的VC、PE,拉通来看,这可能是时代的原因。

在过去的5年,中国IPO审核和并购都非常严格,港股会好一点,但也比美国小很多。原因就是国内的二级市场上市审核是非常严格的,退不出来。加上过去3年资管新规的影响,VC PE募集就非常难。

但在今年,注册制、二级市场、资本市场的情况都有所改善,美股的中概股回港股,港股在科创板也再次发行……有这么多利好。

所以我个人觉得我们除了工作苦之外,过去三年,由于资本市场的结构化挑战,带来的从业人员的挑战,对VC、PE从业人员来说活水会相对越来越多,如果你能发现一个价值,在VC、PE阶段投它,有价值的公司最终会被一个没有固化的资本市场退出掉。

这个正循环出来之后,可能对我们坚持下来的这些圣斗士,或者未来想进入这个行业,愿意吃苦耐劳留下来的人来说,这个行业还是值得慢慢去做的。

Q4、毛圣博学长提到,做VC要保持强烈的好奇心。那么要成为一名成功的PE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吴斐:我觉得PE从业人员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两个:

1. 对价值投资的判断本身

虽然PE企业是中后期的,不管你想私有化它,还是分拆、去做业务反转、或者IPO等,本质上你还是得判断这个企业标的本身价值如何,不管你对它做什么样的投资,那只是形式问题,对价值本身的判断才是核心。

2. 结构化交易的能力

在PE阶段结构化交易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比如你做项目制基金、分拆上市、私有化、定增、并购基金等,这种结构化交易的能力很重要。

这些东西在我刚入行的时候其实用的不多,但随着细分龙头上市越来越多,而且未来上市估值差越来越小,也不是门槛了,那肯定就拼技术了,这个更趋近于北美的PE模式。

这3年我们也看到,资本市场上有很多偏中后期的PE也做了大大小小的操作,我觉得未来这是趋势,可能未来上市公司的数量会增大,估值会拉下来,这时候就需要考验你交易的能力。

Q5、作为投资人,应该如何判断一个企业的价值?能否分享一些你的投资心得或方法论?

毛圣博:有一个海外研究机构对成功创业企业进行了研究,发现最关键的要素是时机,第二是团队,第三才是其它的东西。

看到这个我脑海中第一个跳出的就是长江的校训:“取势、明道、优术”,势就是时机,正好完全契合。

我随便举个反例:其实移动互联网在零几年都开始了,但是真正大批项目产生是在2012年,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转换的过程正在大规模完成,即安卓机的易用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最早的安卓机其实非常难用,我觉得计算机系的人也很难把它用好,更何况从功能机转过来的大量电脑小白,我觉得他们是很难玩弄起来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2012年你做移动互联网,你可能就赶上了这个风口,但如果2012年你创业做一个PC应用,我觉得成功率很低,就逆潮流很行了。

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在历史浪潮中等着风,来借这个力,时机是最重要的。

当然团队也要找到跟自己DNA相契合的事情去做。

最近我看易到的周航写了一本新书《重新定义创业》,他非常坦诚,他承认到最后发现做易到这个事本身跟他的基因是完全不契合的,他写了10个失败的原因,但归根到底是因为这个事本身跟他自己不契合,然后各种各样的事就都发生了。所以团队也是很重要的。

最后,势也有了,团队也有了,那就看具体的执行了,比如差异化的产品怎么去做,怎么去迭代等等。

吴斐:我觉得有三个方面:

1. 看行业

PE的项目也要看行业,用大家常用的比喻就是你所在的行业是不是一个“长长的坡”、“厚厚的雪”。

“长长的坡”就是市场是不是足够大,是百亿、千亿,还是万亿的,你是做增量的,还是做存量的,到底数目有多大,里面有多少玩家。

“厚厚的雪”就是商业模式,你的报表打开,你的毛利、净利,对手的毛利、净利,这个产业链里你赚了什么钱,比如做白酒的茅台,或其它做洋酒的,有很高的毛利和净利,还有一些做品牌的公司。

看护城河

PE阶段的公司层面,我们数字会看的细一点,核心是要从公司角度看你的差异化护城河,它有很多量化表现:

比如到了PE阶段,公司说我是赛道里的第一、第二,第二名的收入是多大,比如第一名是50亿,第二名是25亿,你是人家两倍,到了一个成熟的PE阶段,你是人家两倍,而且是很好的赛道,说明你的规模护城河还是有的。

再比如,你说你产品力特别强,看你的毛利率是多少,第二名、第三名毛利率是多少,比如你的毛利率是 60%,第二名是45%,说明你定价权OK,非常强,那也是个护城河。

所以,从数字去看护城河,我们会看的比较细一点,信息来源可以是公司提供的报表,我们也会做大量的专家访谈,行业调研,360度研究等,这是一些PE或二级基金常做的事情。

3. 看自我迭代能力

到了成熟期的一些企业,除了企业家的野心之外,还需要看它能否有自我迭代的能力去突破一个企业的边界。往往中后期或成长期比较长的企业,业务规模扩出来之后会碰到自己业务或管理组织的一些边界,它怎么去突破,有没有胸怀。

另外一种情况是,因为创始人有这样迭代的能力,他做好了这个阶段去寻找下一个赛道,再找一个厚厚的雪和长长的坡,比如孵化新的品牌、孵化新的赛道,这就说明这个创始人和团队是有迭代的能力的,我觉得这种也是PE投资人会非常喜欢的。

Q6、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投资人?

毛圣博:想成为优秀的投资人,必须克服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弱点有很多,简单来说可能包括贪、恐惧、自大等等。

对知识绝对尊重

人往往觉得自己是对的,没有客观地去看待一个问题,而张磊、李录、以及其他几位全球顶级的投资人,经常提到对知识的绝对诚实,有的时候需要推翻自己。

人总是在给自己的观点找一个合理的解释,我觉得这是人性的一部分,你往往觉得自己是对的,当别人批评你的时候,如果你找到一个反例,你就会忽略批评。

但顶级的投资人可能会问:你为什么这么批评我,你的逻辑是什么,有什么他可以吸收的东西,他对知识是绝对尊重的,而且没有任何含糊,如果他有含糊的地方,他会不断地去挖掘、学习、修整自己的观点。

做长线的规划

急功近利也是人性,因为你肯定想投下去马上就能赚大钱,而不是等10年,20年才能赚钱;或者说今年本来是没什么可投的,像巴菲特可能就不投了,甚至3年都不出手,但这个对行业来说是有压力的,3年不投,那你的基金怎么办,基金投资期可能要过了,这个时候一般的投资人可能就会急于出手。

巴菲特的基金是自己的钱,以及一些真正相信他的人的钱,因为伯克希尔的股价也比较贵,目前一股要26万多美金,里面大部分都是几十年没有取出来过的,这个让它如虎添翼,他能去做特别长线的规划。

我觉得预测短线其实几乎是不可能的,但预测长线相对来说是简单的。比如我问你明年的趋势是什么,我觉得没几个人说得出来,但如果我问你在未来机器人的应用是不是会非常广泛,很多人就会说绝对是。

吴斐:我非常同意不投也是一种投资,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对自己的成长要耐得住寂寞,不能看到同行或者同僚投了很多项目或者一些IPO自己就慌,因为你看到他投了很多,不一定就退得好,可能处理起来还会很棘手。

Q7、你读MBA的价值是什么?

吴斐:我觉得MBA的学习对转行非常有帮助。我个人来说,其实我在长江有两段经历,一段是在北京学习,另外是出国交换。接近20个月的课程是对财务、市场营销、战略、组织行为等等的系统性集中训练,这种全面、系统的学习让我有了更多选择,成功实现了转型。

MBA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它的案例都是鲜活的,这里面当然有很多中国商业的案例,另外因为我们长江教授很多也是海外回来的,那么也会有许多国外商学院的案例。这些都是很活的东西,我觉得学习这些本身会带来很多的收获。

第二个,意外的收获是,我当时去的时候,我们班有很多行业的同学,年龄段差距很大,这个是让我觉得意外的。我觉得同学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成为了一群非常有意思的朋友,因为大学是同一个年龄段,同一个专业的,而且也没有什么社会经历,但是MBA同学之间就非常有意思,各个行业都有,各种性格的人都有。

毛圣博:MBA的价值,第一个吴斐也提到了是思想的碰撞,就像芒格说的,你必须具备跨学科的能力,通俗点说就是知识要学杂一点。

怎么学习?最快的就是跟人学习。哪里能找到这么多各行各业的人还愿意跟你交流?我觉得除了商学院其它地方很难找到。

而且大家针对同一个话题进行交流,那就是课,同一门课,同一个案例不同行业的人可能他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这样交流、碰撞下来你就会学到很多。我觉得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但是对世界的假设可能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跟不同人、不同思想的碰撞我觉得对任何人来说都会受益很大。

此外,我跟另外两位合伙人也是在读MBA的时候认识的,在学校的时候其实我跟他们两个并不是特别熟。毕业了以后因为大家都做了同样的行业变得越来越熟,又都在上海,所以最终大家就走在一起,成立了基金。

同学是很重要的,你想想看这些伟大的创业公司,基本上他的合作都是同学,美团王兴和他的同学们,Facebook也是如此,因为在同学中比较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有一个长时间的了解。这个就是我的看法,我觉得这是最大的收益。

当然MBA的价值还有一个小块就是自我认知。

第一,商学院会提供coaching,包括职业性格测试、领导力测试等,你会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觉得99%的人可能是不了解自己的或者不愿意了解自己的,那么在这里你会拿到很多工具了解自己,当然如果你再有一些注意,发自内心去了解自己真的想要什么,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那可能就更好。

第二,在这个相对单纯的环境里面,你比较容易自我觉醒。当然即使你毕业的时候你没有自我觉醒也没有关系,因为这只是说你有这么一个意识,另外当然商学院学的各种framework、各种知识都将帮助你后期进行继续学习,自学,这个也是另外一个点。

Q8、对于想要转行进入投资行业和准备创业的同学,你们有什么建议?

毛圣博:因为现在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很多,但这个行业招人比较少,所以我觉得你可以从如何差异化自己来切入:为什么人家招你?

我觉得这个行业最看中的还是行业研究,所以建议你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行业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形成一篇报告,最好是PPT形式;把主要的观点列出来,为什么你做了这个研究,你得出了一个跟网上能搜到的那些大路货非常不一样的观点,然后推荐几个公司。

我觉得可能会非常打动基金的人,因为他们会觉得,原来有人这么想,他还没有这些公司数据,他竟然能推荐到这么几家看上去还不错的公司。

你推荐的公司可能并不一定人家认可,但是你这个逻辑人家可能觉得不错,比单投一份简历要来得有用得多。

这个是自己要做功课,自己这个功课如果不做的话,转行可能只是一个梦想,可能未来都比较难。

那么对于想要创业的同学,我想说创业其实是孤注一掷的,要真的看到了一个价值定位点,别人都没做,或者判断这不是一个红海竞争市场。

我觉得你真正要有一个壁垒,并且是别人很难竞争的,这样你一定会义无反顾,而且会有一群人跟你一起,你一定要有人格魅力,或者在行业里有很深的洞察,这个行业的人或你的朋友愿意义无反顾地跟着你做。

我觉得成功的创业者都是孤注一掷的,先做A再做B这种想法就是错误的。

吴斐:准备转型做投资的同学我觉得分两类:

第一类:以前是财务背景,比如在四大、或企业会计有一些经验的同学。

其实你进入到PE行业的技术门槛会低一点。这种同学基本功还可以,可能更多需要的是实习,找一些network,跟这个行业的人聊有没有机会,去投简历。

第二类:从实业过来的,这时候我觉得有两种方式:

1)基本功,就是你从产业过来,肯定要表现出你对行业研究本身有比较深的基本功。

2)这部分同学在这个阶段,我觉得跟我当时读书的时候也不一样,现在这个阶段其实中小上市公司挺多的,如果你是产业的人,你去不了VC或PE,你管一些实业投资还是有机会的,现在基本上市公司都会配一两个所谓战投部的人,不一定很专业,但是他们也会看一下他们这个创业公司所在的细分领域要不要做投资,要不要做收购,以及要不要跟人家合资,拓展一下业务。

可以从这个角度切,看这个细分领域的背景,比如原来是化学化工的,你把A股上市公司拉出来发现有很多,还有刚上市的一些,比如最近大火的生物医药,你可以去里面做投资,也比去纯PE的财务机构可能稍微要容易一点,看你的背景。

所以,我觉得对实业的同学来说,现在中国市场中的机会要比我和师兄读书时候多很多。

分享 | 毛圣博 吴斐

Bitget官方APP下载

Bitget交易平台注册

bitget官方app下载

Bitget官方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