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从金融到实业复旦国际MBA刷新我的视界
校友故事 | 从金融到实业,复旦国际MBA刷新我的“视界”
校友故事 | 从金融到实业,复旦国际MBA刷新我的“视界”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MBA中国网讯】卷首语:
从北京到上海,从深耕金融到关注实业,从投资经理到投资副总裁,姜骞在两年的复旦国际MBA项目学习中收获了太多职场突破的能量。而更重要的是,多元而深入的交流为身在投资界的姜骞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由此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姜骞(复旦国际MBA2014级校友)
1+1>2的复旦校友圈
本科毕业后,姜骞先是从事咨询工作,之后转到投资行业,在一家国有投资公司担任投资经理,主要针对医疗与先进制造业,负责股权投资的相关项目。
从2011年到2013年,姜骞见证了创业板的大发展时期,也看到了创业板为整个投资行业注入活力的同时,更使得行业门槛越来越高。“是时候通过学习为自己再充电了”,姜骞这样提醒自己。
姜骞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而后来的事业发展却在上海。身处上海金融投资界,身边同事、客户有不少是复旦毕业的校友。他们在职场上活跃的表现、优秀的成绩给姜骞留下深刻印象,也让他渐渐在心中埋下“复旦情结”。
姜骞参加新生Orientation时与同学合影2014年,为了寻求职业突破,构建全新的视野和能力,姜骞选择来到复旦国际MBA项目,全心投入到一场期待已久的蜕变中。在这里,他遇到了更多给他启迪、让他佩服不已的“复旦人”,收获了1+1>2的校友圈:“我身边的同学中有来自欧美外企背景的国际MBA班同学,也有以上海江浙等一带企业家为主的非全日制MBA班同学。他们看事情的眼光和开展工作的方式和我之前所在的国企很不一样。从同学们的身上我学到了复旦MBA的第一课。”姜骞兴奋地表示。
“国际化”的收获,从课堂到实战
而对于复旦国际MBA项目的课堂,姜骞更是大呼过瘾:“原来学习可以这么给力!”他还记得第一学期的战略课程,大家通过各类企业案例展开思维碰撞,以小组为单位做战略咨询、行业研究的项目,基于这些素材进行对比决策……“这一套思维模式,在做投资过程中也可以运用,这让我感受到了学习带来的直接成果。”姜骞感叹道。
姜骞参加iLab项目合影
注重“知行合一”的iLab项目是复旦国际MBA的一大特色,学生将有机会直接与外国名企接触并参与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检验课堂所学、实现自我突破与提升。姜骞当时服务的客户方是芬兰的一家材料类企业,这家企业主要的业务线在欧洲,刚刚进入中国市场,亟待进一步拓展。
姜骞与团队成员一起参观iLab项目芬兰工厂
“我们是直接跟该公司的中国区经理、欧洲总部相关负责人共同合作,帮助他们做市场分析,涉及的内容很具体,比如市场容量、客户需求研究、甚至是否在中国建厂房等等。”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姜骞和同学们做出了一份相对完整的中国市场上市方案。这一难得的经历为姜骞打开了全新的投资思路。“我之前主要是做进口替代,也就是帮助中国企业的自有产品来替代进口产品。现在我觉得也可以换个角度,帮助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角度一变换,给姜骞带来的是截然不同思考与关注角度。
姜骞与iLab项目指导老师、企业代表共享游艇晚宴
此外,通过这次与芬兰企业的合作,姜骞也得以近距离了解北欧国家的企业文化:相对于中国企业界常见的跨界并购、转型、整合等热潮,北欧的企业孵化体更专注细小市场,“在细小市场做到绝对老大,而不是盲目求大”。姜骞由此体会到了北欧企业对技术的专注、踏实的行事作风。“这正是从产品到市场、再到盈利的良性商业逻辑。”他总结道。
站在复旦MBA肩膀上,
与全球高手过招!
沉浸式的“国际化”学习,除了以实战为特色的iLab项目之外,也包括各类比拼脑力与能力的国际竞赛。在复旦国际MBA的平台之上,姜骞获得了和世界“高手”们同场竞技的机会。
姜骞参加全球商学院案例大赛于哈佛合影
2015年3月,姜骞与来自德国、乌克兰和泰国的三名同学组成“四国联队”参加全球商学院顶尖案例大赛,与MIT、哈佛这类顶尖商学院学生展开PK。“我们研究的项目是中国中西部地区远程医疗支援。”在小组赛中,因为东西方对于患者私人信息隐私性考量的差异,美国评委出于政策风险考虑而没有选择这一项目。但在姜骞看来,比赛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通过这次比赛,我深刻体会到在跨国开展项目的过程中,东西方政策文化差异具有关键作用,有时甚至可以决定一个项目的成败。”这才是比赛给予他的宝贵启发。
姜骞参加全球商学院案例大赛全体大合影
从波士顿回国,姜骞又马不停蹄地去到荷兰,另一个“赛场”已经在等待着他:这是几家全球顶尖物流公司合作举办的供应链金融大赛。15个国家,1000多支参赛队伍,3轮初赛。由于没有物流行业经验,姜骞团队第一轮初赛踩线过关,却在第二轮小组发挥出强大的行动力,建立了非常完善的模型,最终过五关斩六将以第7名的成绩跻身全球前20强。
姜骞参加供应链金融大赛团队合影
在决赛前,几家全球顶尖物流公司作为大赛举办方还带参赛学生分别参观了其公司在全球最大港――鹿特丹港的全自动化运营,这让姜骞更直观地了解到现代化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前沿理念与科技体系。在决赛中,姜骞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决赛中汇率变动是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欧洲国家参赛队基本是通过远期锁定汇率的方式来进行风险对冲,而亚洲参赛队更多是通过单边赌汇率的方式去冲击成绩。“这一差异背后,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利益偏好巨大的分歧。”这次的比赛经历让姜骞对投资工作也有了更深层的反省: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做决策时都要全面分析考虑风险收益的平衡。
让视野与认知更丰富多元
从就读复旦国际MBA前的“投资经理”,到走出复旦校园时的“投资公司副总裁”,姜骞用一句话形容了自己职业角色的变化:从埋头干到抬头看。此前在做投资项目中,因为很少接触外企,姜骞自认为对于全球化、国际并购、海外市场策略等领域,实践经验相对薄弱。而在入读国际MBA以后,他“不得不”适应全英文教学,在课堂上跟欧美同学深入交流,还一起参加比赛做项目,这样的锻炼不仅大大提升了他的外语水准,更给予他开阔的思路和眼光,“我在学习中构建的全球化投资视野非常重要,这是对我原有技能的一个极大补充。”
姜骞与同学在韩国高丽大学游学
在担任投资经理期间,姜骞的日常工作大多是执行项目、参与竞标,而现在身为公司副总裁,他更需要用全局思维来“武装”自己,工作中自主性更强,这对于他看问题的格局与眼界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跳出项目执行思维、站在更高点把握全局时,姜骞判断,在之前几年,经济发展中金融行业比重过高、社会对金融过度看重,这些都是不太正常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顶尖人才投入实业中去,踏踏实实做实业才是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
黑衣人姜骞和队友与学弟学妹合影
回想起来,也正是在复旦的求学经历,让姜骞第一次对实业与实业家们有了清晰的认知。当时复旦MBA同学中有大部分来自实业,他们在企业战略、发展节奏等方面遇到困难,往往会寻求身为投资者的姜骞的建议。“这其实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表面上是我在帮他们出主意,实际上我也渐渐由此认识到实业的全貌、实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如果不是选择就读复旦,姜骞坦言自己或许还陷在“金融投资”的小圈子里,而通过在项目的学习和交流,他重新认识了中国企业、中国实业家。
“复旦国际MBA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项目,这里多元的群体、丰富的实践、广阔的视野,都更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姜骞对此感触颇深:他自己正是因此将眼光从本土投向全球、将关注点从金融转向实业――正是复旦国际MBA项目给了他宝贵的驱动力。金融家不只是金融家,面向未来,姜骞渴望真正为实业做一些事,用自己的点滴之力贡献于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