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

谈纪益,57岁,中共党员。先后任武进农机安全监理所副所长、区农机局副局长、区农业局副局长等职。曾获江苏省农机局农机跨区作业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农机局机插秧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谈纪益说

我自1981年参加工作,一直没有离开农机工作岗位。38年间,我见证了武进农业机械化一个又一个跨越性成就,见证了武进农民彻底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生产方式的历程,深信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

稻田里响起轰鸣声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朗朗上口的歌谣展示了铁犁牛耕的传统耕作方式。1959年,毛主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为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武进的农田耕翻作业逐步由人畜力劳动向机械化转变。

1968年,武进农机修造厂成功试制第一台j195型柴油机,武进成为全国第一个能生产手扶拖拉机的县。在次年的全国建设县农机修造厂工作会议上,周总理亲切接见并勉励了武进代表。上世纪70年代初,武进各公社普遍建成农机修造厂,生产队也集体购买手扶拖拉机,田间灌溉、土地翻耕、稻麦脱粒的机械也普遍用了起来。

1981年7月,我从南京农业机械化学校毕业后,到武进县农机局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ⅱ型国产插秧机问世,县农机局购买引进后,当年推广作业2万亩。“八五”期间,中型农机逐步推广普及,大大降低了农民田间劳动强度,50%的小麦种植实现了机械化。

水稻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1995年,武进市农机局大胆解放思想,采用政策扶持、多渠道经营、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的方式,筹集资金1000万元购买了28台“洋马”联合收割机。“洋马”的引进大大解决了水稻机械化收割难题,武进也成为全国首批用上该机器的地区。水稻收割的高效率让“洋马”在武进得到大推广,最高峰时保有量达四五百台,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武进探索的这条农机发展新路,受到了广泛重视。1996年9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把武进的做法概括为“国家资金作导向、集体资金作支持、农民投资为主体”的21字工作方针,要求在全省学习推广。至“九五”期末,武进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

2000年,武进率先通过了省政府“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县(市)”的验收。至此,武进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得到确立。

农机跨区服务开全国先河

2000年10月23日,全国首次跨区机收水稻暨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现场会在前黄镇漳湟村召开,武进一跃成为全国典型。

为何要跨区作业?还得从那28台“洋马”联合收割机讲起。由于设备投资成本高,对于广大购机的农户而言,仅在本地作业不能满足需求。为此,武进市农机局积极创新思路,在全国首创农机手区外作业模式。我们牵头组建了“洋马”服务队,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了帮助联系业务,我们明确要求由各基层农机站负责为机手提供市场上的作业信息,协调作业区域,保证每台“洋马”全年收割稻麦不低于1500亩。

2003年5月,武进寨桥镇红星村村民李臣正打算为自己承包的138亩水稻进行落谷,但“非典”突如其来,外地栽秧手一个都来不了。我们第一时间和他联系,建议他买台手扶插秧机试试,还派农机站技术辅导员传授操作技术,100多亩水稻才得以按时栽插。第二年,李臣又添置了2台插秧机,在轻松完成自家承包地插秧外,还帮助村民栽插水稻450亩。

李臣的探索,让我们发现水稻机插秧正朝着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方向拓展。于是,我们抓住创建“全国优质水稻机械化生产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实施县(区)”这个契机,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成立机插秧服务公司,大力拓展规模化育秧、商品化供秧、机械化插秧等专业化服务项目。2005年,李臣在全区率先成立机插秧服务公司,用9台机完成全镇2000亩作业合同,并跨镇机插700余亩,一季纯收入超过8万元。2006年,他的公司又添了2台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和8台手扶机,插秧机保有量达到了19台,纯收入超过15万元。此后,他还成立了农业服务职业合作社,为合作社社员和村民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

这一试点探索迅速产生示范效应,区内部分农机手纷纷添置机械,扩大规模。到2006年,全区购机2台以上的农户达248户,购机5台以上并成立机插秧服务公司的农户有38户。

炼成中国水稻机械化生产第一县(区)

1999年,武进在全国率先推开新型插秧机作业实验。我们确立了以手扶式插秧机为主要方向的发展路子,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为了让农民更好地认识机插秧,我们采用了示范观摩这种最直接的推广方式,让农民“眼见为实”。在水稻生长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水稻栽插期和成熟期,我们组织区领导、镇村干部、广大农机手观摩,还举办机插秧育秧栽插现场会、插秧机送机下乡活动、插秧机操作技术比武等,增强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感性认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保证栽插质量,每年的新机手都必须通过区级培训、镇级复训后才能下田作业。为了提供技术支撑,我们建立了区镇村三级服务体系,区级层面的技术人员先行参加省级培训,保证具有较高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分期分批组织镇农机辅导员、农机修理工、农机大户驾驶员到农机生产厂家培训,增强技术服务力量。栽秧时节,我和同事们几乎天天蹲守在田间地头,从组织培训到机械调试、浸种落谷、秧苗培育、秧田管理等,进行全过程跟踪服务。

艰辛的付出,终于换来了回报。横山桥镇成为武进第一个基本实现水稻机插的镇。全区水稻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插秧机新增量和机插秧面积都以连年翻番的速度增长。

2001年,武进仅2台插秧机,完成机插面积200余亩;2002年,40台,2500余亩;2003年,171台,2.5万亩;……2006年,全区又新增插秧机451台,保有量达到1335台,完成机插面积26万多亩,机械栽插率达到81.4%,再加上3万余亩的机械化直播,水稻种植机械化比例已达91%,数千年的手栽秧历史在我区基本宣告结束。

2006年6月27日,农业部农业机械化司发来贺信,称赞武进为“中国水稻机械化生产第一县(区)”。我区专门举办新闻发布会,《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众多媒体聚焦武进,宣传武进经验。

“武进模式”走出农业机械化之路

回顾武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我认为,党委政府的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是成功的关键。

改革开放之前,武进农机发展基本上以集体投入、集体购买、集体使用、集体维修保养、集体无偿服务为主,这种福利型的农机发展模式显然跟不上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后,我们探索走出一条“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发展道路,适时出台鼓励引导政策,实施县(市、区)财政补贴一点、乡村集体扶持一点、金融部门支持一点、农户群众出资为主体的办法,逐步形成以农民投入为主体、多层次扶持、多渠道筹资、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的武进农机发展新模式。

以水稻种植机械化为例,2003年起,我区先后4次出台有关机插秧推广文件,明确要求用3年时间基本淘汰传统手栽模式。区政府还把机插秧推广列入对镇考核的内容,对完成目标任务、推广插秧机多、作业面积大、示范效应好的镇给予单项奖励。2005年,横山桥、礼嘉、邹区三个机插率超过85%的镇受到了区政府表彰。

2006年,中央下发一号文件,要求省、市各级政府出台扶持鼓励政策,补助购机农户。为此,区财政专门对农户购买高速插秧机、手扶式插秧机分别补贴2万元和3000元,镇财政也给予3000—5000元不等的配套补贴,并做到随买随补,保持3年不变,大部分村级组织也给予每台1000—2000元的补贴。这种省、市、区、镇、村五级财政支持的政策,有效提高了农民的购机积极性,加快了机插秧推广的步伐。

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改革的喜讯似缕缕春风,吹遍了千万家农户,由此掀起了武进农机发展的一轮又一轮热潮。摘取“中国水稻机械化生产第一县(区)”桂冠后,我区进一步推进大农业机械化进程,先后实施粮食产地烘干建设工程、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工程、特色农机倍增工程,农业机械领域由传统种植业向畜牧业、水产业、林果业、花卉苗木业、蔬菜园艺业等高效农业领域拓展,作业环节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2013年底,全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

2014年,武进首批通过省级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验收,标志着武进农机跨上了又一个发展新台阶。

手指动作捕捉服务

动捕软件

全身动作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