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中国的通货膨胀

细说中国的通货膨胀 更新时间:2010-11-30 7:47:45 作者 Jonathan Granby,

弗里德曼曾说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长期来看,他说得没错,但短期来看,两者之间的关系却没那 简单。在中国,通货膨胀已被看作一种威胁社会稳定的因素,中国政府正双管齐下,通过紧缩货币、控制物价来遏制通胀。这些措施可能起一时之效,抚平广大群众对通胀的担忧,但是这些措施如果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胀梦魇可能更加猛烈地反扑。

中国经济一向跟通胀有缘,作为一个大型发展中国家,对货币的需求长盛不衰。中国经济往往通过增发货币来满足对货币的需求,这可以解释为何中国在20世纪屡屡出现高通胀时期。境况不同,增发货币对通胀的影响也截然不同,这取决于一个被经济学家称为货币周转速度的因素。但实际上这不单单指货币流通的快慢,对于消费者物价指数相关的商品和服务来说,货币流通有双面影响,可能加剧也可能减缓通胀。

1996年至2004年间,中国经历了一场罕见的通货紧缩,劳力过剩、以石油为首的自然资源价格低廉是其主因。国有企业改制造成数百万工人下岗,六、七十年代人口暴增期出生的孩子长大成人涌入就业市场,农村生产效率提高迫使大量农民入城务工,以至于就业市场僧多粥少,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工人工资却不见涨,并导致国内外工业产品价格下跌。这种种因素,造成中国制造业经历了一个扩张而不通胀的时期。造成自然资源价格下跌的原因是来自中、东欧的前苏联成员国、俄罗斯以及中亚诸国的需求下降。前苏联时期这些国家都属于资源密集型经济体,非常依赖彼此之间的贸易往来,苏联解体之後15年的大部分时间,它们的自然资源需求持续萎缩。于是,中国方面增加的需求被其抵消,资源价格维持低位。

如果一个经济体有通货紧缩倾向,增发货币在短期内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如前文所说,这种经济体货币周转速度缓慢,并且在这个时期货币比例不均地流入各种资产,货币供应快速增长,但没有流入消费者物价指数相关的商品和服务,泡沫在温和膨胀。

在2004年至2005年间,中国的就业市场供需趋于平衡,甚至出现些许的劳动力短缺现象,特别是在出口行业。俄罗斯及其它前苏联国家纷纷走出衰退,原材料需求攀升,价格水涨船高。当时的市场具备了通货膨胀的条件,即是说增发货币将引起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不久,中国在2007年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政府随即通过提高利率与控制物价的手段来遏制通胀。

全球金融危机中断了中国的通胀趋势,许多分析师认为这能够证明通货膨胀从来不是持久的问题,而且中国依然处在产能过剩带来的通货紧缩中。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其後三年中国货币供应猛增78%。笔者认为金融危机只是造成一时的休克,自然资源价格下跌只是暂时中断了中国的通货膨胀,但全球经济在2009年一站稳脚跟,资源价格劳动力价格立即恢复上升趋势,中国在通胀的过程中增发了如此多的货币,这一次的通货膨胀将远比2007年那次严重,短期之内恐怕很难解决。

对于中国来说,现在想完全阻止通胀已为时过晚,现在更需要做的是在通胀时期维持社会稳定。未来5年的通胀率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巨量货币增发引起的连锁效应。我们相信中国政府将致力于出台各种具体政策,维持社会稳定。

美股开户

股票网上开户

知更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