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类政信信托违约,政信类信托违约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城投和政信定融的区别光大信托政信产品再次违约,预示着什么?信托产品违约后会血本无归吗?信托资产规模下降违约事件多发,还值得托付吗?城投和政信定融的区别1、走的合法的通道不同

政信定融类是在地方交易所备案,走的是地方金交所的通道,地方金交所主要是归地方上管辖审批;政信信托类的信托公司自己就是通道,信托公司归银保监会管。所以走的通道是不一样的。

2、解决的优先顺序不同

对于同一个城投的融资方来说,当地方平台缺钱时,一般优先解决成本更高,资金更分散的定融小散户,然后才是解决集合类资金来源类的信托大散户的钱,最后解决的才是信托单一资金来源的钱!

当然单一资金来源的金、银租赁的钱,以及银行的钱,这些比信托的钱都还要更靠后解决,因为租赁、银行的资金成本比信托的成本更低,缺钱时,一般都是优先考虑解决掉成本更高的资金。

因为城投在考虑解决方式,他们想的是要把欠的钱全部还掉,城投要考虑违约后造成的社会影响,小散户钱少、事多、喜欢不按规矩也不懂规矩的乱出牌,影响很不好,所以一般都是优先解决最小小散户的钱。至于施工方的钱,解决的顺序更排在银行资金之后,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施工方愿意跑出来做贴息融资,然后尽快拿到工程款。

3、风控措施上也有区别

政信信托类的一般都会有土地抵押,政信定融类的很多是没有土地抵押,不过有些政信定融类的也有土地抵押。

但实际上,土地抵押没有实质性作用,真违约了,几乎不可能去处置地方ZF手里面的土地,所以那仅仅是个包装出来更好看的风控形式,地方上任何一个部门不配合您,那就没法处理抵押的土地,至于质押的应收账款更没啥实际意义,希望读者们能早日理解到政信真实的一面。

之所以政信投的就是信仰,投的就是地方ZF的信用,至于其它风控形式,那都是摆设。看政信的信用,更多看的就是该地的区域财政实力和项目违约后的违约成本,区域财政实力越强,违约成本越高的项目,遇到延迟还的几率越低,至于终极风险嘛?只要是纯正的平台公司类的政信项目,少碰产业类的国企和普通实体类的国企,长期看全国都是一盘棋,终极风险都是无限趋近于零,能伤到本金的几率极小。

4、打款方式也不一样

信托的模式是,投资人基于对信托公司的信任,把钱打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再把钱打给城投,还款时也是城投先把钱打到信托公司专户上,信托公司再把钱打给投资人,信托公司在里面起到了一定的信用中介的作用,尤其是早期像2018年之前的信托,不仅收益高,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刚性兑付的。但自从2017年的去杠杆之后,因为信托的规模大,融资成本高,所以最近这几年一直都是监管层重点整治的对象,监管层要求信托公司不断地压缩融资规模,压待收,信托的规模已经从巅峰期的30多万亿,压降到20多万亿待收,像今年的目标还是要进一步压缩一万亿的规模,尤其是信托公司流向地产公司的规模,限制得最厉害,因为信托融的钱,以前有几乎超过一半资金流向地产,落实房住不炒的大方针下,就必须要落实各类融资通道流向地产的资金,不仅是地产类信托的被严格限制,银行放给地产公司的钱也是被严格限制。

政信定融类是投资人直接把钱打给城投公司,回款时也是城投公司直接把钱打给投资人,这种是最直接的点对点的模式,银行流水一清二楚,没法赖账了。产品结构一般就是这么设计的,也只有这么设计,才能把道德风险降到最小。因为最近这两年,就有因为产品流程设计不合理,而发生过道德风险的先例。像前段时间被曝光的浙N科技项目,那只发生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就是投资人没有把钱直接打给城投公司,而是打给交易中心,然后管理人又跟交易中心的人互相勾结,钱没有足额地给到城投公司账户上,资金被挪用去兑付其它项目去了,最后项目到期后,违约了,浙n科技肯定是只会还自己借的钱了。据我们了解的是浙江那边一点都不缺钱,区县级的政信,五点几,六点几的收益率,市场上都有很多人在买,哪会少你小散户那点钱哦。

5、起投门槛不同

好点的政信信托类的项目起投门槛三百万,至少也是一百万起投,政信定融类项目一般是二三十万起投的比较多,十万起投的都比较少。

光大信托政信产品再次违约,预示着什么?预示着“刚性兑付”被打破,市场回归真实风险,投资者应该更理性。

长久以来,我们国家为了保障政府和国企的信誉,往往对这些机构发行的金融产品采取“刚性兑付”,不仅麻痹了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还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市场扭曲,比如90年代对于企业债券的“刚性兑付”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市场乱象:

1.90年代的金融市场,地方政府为企业兜底,财政部又为地方政府兜底。

2.兜底政策使得所有投资者(包括机构和个人)都完全不考虑风险因素,盲目选择“低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产品,比如企业债券。

3.企业因为有政府兜底,所以也不考虑自身的财务状况,盲目发债,有的甚至用发债来非法集资用于非法用途。

4.除了个人投资者,大型金融机构(比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也是企业债券的购买主力军。这样一来银行也购买了大量没有偿付能力的低质债券,导致银行资产变差,造成了金融市场的实质性风险。

5.最终的后果就是银行坏账率高企,整个社会的违约债务越积越多,市场严重扭曲,风险无法化解。

可见,打破“刚性兑付”才能还原一个真实的市场、真实的风险。有违约风险的定价才是市场的有效价格。违约是一种风险,但违约更是保障市场健康运转的必要条件。

作为投资者,应该学会面对真实的市场,学会评估风险,不要指望着国家和政府会一味的对所有的风险都进行兜底。我们要学会根据项目本身去评估风险,而不是根据发行主体、承销主体,以及所有的事情都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真的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废话。

信托产品违约后会血本无归吗?不请自来,我是信托者,专注信托。

一旦投资者遇到产品逾期了,的确是一件很扎心的事儿,不要别盲目着急或者维权,还是有一些套路可寻的。

首先确定的确项目逾期了,有的项目一般在到期后迟点3-5个工作日到账,如果超过15个工作日了,初步可以判断是有逾期,这必须第一时间和信托机构取得联系,且关注官网动态,项目逾期都会公告颁布。

既然逾期了,就必须采取维权措施了,不过不同项目类型,应对措施还是有所不同的

其一融资类信托,其二投资类信托,其三,通道业务

如果是融资类信托逾期,一般而言,信托机构给融资方放款都会有足额抵押物,必须让信托机构第一时间做好确权事宜,将所有权,物权,债权等权益归属到信托项目中,做好这一步,那后期只要将资产变现了,是足以覆盖到本息全额!!

但是呀,一般项目逾期了,多半是融资方的整体现金运营出现了问题,而非单一项目事件,这时候确权不明确,还会涉及司法等等纠缠,后期处理特别繁琐复杂,这个时候作为投资人比较可行的是让投资者抱成一团,去与信托机构协商,让信托机构出面进行流动性支持措施,这是对投资者回本最快的方式。

其二,如果是投资类信托,那基本上信托机构是第一责任人,基本上此类项目逾期很少或者说可操作空间很大。

其三通道业务,这个是很复杂了,一般逾期也少。

现在市面上多见的逾期项目为工商企业信托,网红地区政信信托,少量地产信托,都是融资类信托居多。

而作为投资者其实在维权阶段能操作的余地有限,还是在投前做好准备之道,才是正途!!!

一点愚见,感谢阅读!!!1

信托资产规模下降违约事件多发,还值得托付吗?感谢邀请,我是信托者,专注信托。

的确昨儿,笔者在查阅新闻的时候,关注到截止8月底信托的资管规模是21.3万亿左右,和中国信托业协会披露的22万亿相比较,有下降了,前两年,这数值高达过24万亿规模,那至于违约事件,比如中江信托,安信信托,中泰信托甚至一些头部平台中信信托,平安信托和中融信托都有逾期项目发生,违约率在上升,这是事实不容置否!!

以上两图,一张是信托资产规模走势图,一张是不良率的走势图。各位自看,这结果的确如标题所写!!!

那信托到底值不值得托付了呢??笔者认为搞清楚这背后两图的原因所在,那投资者就自然明白如何趋利避害了!!

信托规模22万亿,主要有通道业务,房地产信托和政信信托这老三样撑起了半壁江山,更甚至占比更高,在资管新规出台后,明确要求去通道,打破刚性兑付,去资金池化运作,那自然这通道业务也就大大受限了,这规模降下来不也是情理之中吗,

而且房地产信托,明眼人都知道房地产行业的黄金10年已经走过,也迎来白银时代,那为地产行业输血的信托被限制了,这难得很奇怪吗,刚兑打破了,不得再依附流动性玩转了,那之前存在泡沫的信托时下被刺破了,这症状的显示便是违约率上去了,不少人的资金产生了风险,但长远发展,资管新规引导资管业务回归本源——资管产品着力于提升底层资产质量,金融机构着力于提升自己实力,这不是本应如此吗,长久而言,这是利好,而非利空。

那信托当下能不能投,根据最新数据信托不良率在1.54%;银行理财是1.84%这风险整体可控,至少笔者觉得当下找出比信托投资更具性价比的好像不多,几乎没有!!

一点愚见,感谢阅读!!!!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好客百科

股市行情

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