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股市中的“郁金香泡沫”

警惕股市中的“郁金香泡沫” 更新时间:2010-9-13 5:40:04   初听《金融市场》公开课,作为北京的一名普通投资者,罗晋并不知道主讲人的名声是如此卓著。虽然罗伯特・J・希勒在第一课就遗憾地宣称,自己在书中预言的某些不幸的事情已经发生,但罗晋并没有意识到,所谓“不幸的事情”,是指美国次贷危机。

与其他一些耶鲁教授相比,罗伯特・J・希勒的讲课风格并不独特,甚至在他的语气中,罗晋总是能听出一分拘谨,不过在课上,罗晋不止一次听到了同样的论述,投资行为的非理性。

“非理性繁荣这个词,其实并非希勒的首创。”1996年12月5日,在一次讲话中,时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格林斯潘最先提出了“非理性繁荣”一词,用来形容当时股票市场的投资行为。“虽然人们也许不再记得当时的状况,但这个词却没有被遗忘,它已成为格林斯潘所有讲话中,被引用最多的一个词”――希勒在书中如此描述。

传统经济学中,分析经济现象时常有一个理性人的假设,人们所有的经济决策都是从理性出发――一切行为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准则,然而在投资市场中,这样的理性人似乎失去了效用,放眼望去,投资市场中充斥着“非理性人”。

而经济学家构筑的“完全竞争市场”似乎也并不存在,金融市场中流通的信息通常并不真实,市场价格也常常背离事实很多,正如凡人不可能真的是“理性人”一样,我们所处的投资市场,也并非一个真正意义的“完全竞争市场”。

360年前的一场“郁金香泡沫”,完美地阐述了希勒的这一观点,这也是人

360年前的“博傻理论”

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

16世纪中期,郁金香从土耳其被引入西欧,不久,人们开始对这种美丽的花卉产生了狂热情绪,成为上流社会时尚的同时,郁金香被当做投资物开始互相买卖。17世纪中期,一些郁金香珍贵品种被卖到了不同寻常的高价。

据记载,1634年,郁金香被炒到了三株相当于一个酒厂的价格;1635年,一种叫Childer的郁金香品种单株卖到了1615弗罗林,这相当于16头公牛的价格;1636年,荷兰人沉浸于郁金香带来的投资狂热中,许多投资者甚至变卖房产买入郁金香。

正如之后所有经济危机一样,狂热的背后聚集的是一戳就破的泡沫。1637年2月4日,由于卖方突然大量抛售,公众开始陷入恐慌,导致郁金香市场突然崩溃。一夜之间,郁金香球茎的价格一泻千里。虽然当时的荷兰政府发出紧急声明,认为郁金香球茎价格无理由下跌,劝告市民停止抛售,然而大崩溃无法制止,众多投资者倾家荡产。1937年4月,荷兰政府被迫决定终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机式的郁金香交易。

“人们最终发现,郁金香球茎与洋葱球茎的价格差距也并不太大,这可能就是博傻理论的最初应用,只不过是在360年前。”人们购买郁金香并非为了其内在的价值,而是期望其价格能无限上涨并因此获利,在罗晋看来,这在中国的股市与房地产市场正在上演,而2007年以来的股市低迷,并没有让投资者完全认识到“郁金香泡沫”就在我们身边。

耶鲁大学公开课在网上的流行,让一名原本就盛名在外的经济学家在国内再一次被重新认识,他就是罗伯特・J・希勒。由于在其经济学著作《非理性繁荣》中,对于美国股市及房地产泡沫将破碎的预言先后成真。而伴随着他主讲的《金融市场》公开课,许多国内投资者比如北京的股民罗晋发现,希勒所介绍的一切知识,也适用于中国投资市场,甚至“非理性繁荣”这一论述,也许正在中国再次发生。

市场趋势真的存在?

既然泡沫存在,非理性充斥投资市场,那么泡沫何时破裂?希勒认为并没有答案。

“《非理性繁荣》并非是一本预言书,从头至尾,他都没有预言泡沫何时破裂,但他却描述了非理性繁荣的破裂原因。”在《非理性繁荣》一书中,希勒罗列了促使市场产生泡沫的12个因素,也描述了市场放大机制的产生与发展,然而对于泡沫何时破裂,希勒并没有任何预测。

“不过希勒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那就是市场的趋势并不存在,我们常常的表述是,预测市场趋势的努力是无效的。”罗晋和其他股民探讨当下的中国股市。近几周来,医药股等股票处于震荡上升阶段,虽然尚未突破2700点,但看多的分析者开始增多,并分析各种股市看多的原因,然而在众多机构和投资者对股市看多时,其判断本身就会出现错误:“因为我们都知道,股市走势往往与多数人的判断反向,如果每个人都看似作出了合理的推断,那这个推断就会因为其合理性而被证伪。”

在国内股民看来,人们看多医药股的原因,仅仅可能是《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但这样的上升趋势其实本身就很脆弱,任何关于医药行业的担忧,都有可能迅速传播,成为完全扭转行情的导火索:“看多行情也许在一天之内就会变成看空。”

其反向推断也同样合理――如果多数投资者都作出了看空的判断,并且看空的理由也确实存在,那么股市大幅下跌就不会发生,因为所有人都看空时,最“合理”的操作就是抄底买入。那么,所有人看空就变成了错误的预测。

这确实是个不太好理解的逻辑,希勒对这样的怪现象作出了一个可能的解释:“受质疑的观点已预先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即使相互矛盾的观点也可以同时共存于我们的头脑中,而当支撑这些观点的事实发生变化或公众注意力发生转移时,我们头脑中也许就会突然萌生一种明确的信念,并且与先前的信念恰恰是相互矛盾的。这就是为什么有时观点的传播会非常迅速,公众思想有时会突然发生180度的大转弯的原因。”

“这样的思想基础给投资者的提示是,任何崩溃或者暴涨,都可能在瞬间发生,因为人们在心中早已给股市的变动找好了所有的理由。”罗晋表示,这样的理念给自己的投资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让自己坦然忽略所有股评师的评论:“因为在作出看多或看空的评论时,他的心中其实已经存在了反向的想法,任何一个简单的事实,都可能让他推翻之前所有的论断。”

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另一个被希勒推翻的误区便是――股市的涨跌随着重大事件的发生而改变――在研究了多年以来股市的涨跌过程后,希勒表示,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表明,股市的下跌伴随着重大新闻事件,崩盘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那句“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也许只是投资者的误区。

“绝大部分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当事件朝着一个极端的方向发展,通常是由于众多因素共同作用,其中任何单个因素都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在希勒看来,单纯讨论重大新闻对于投资的作用毫无作用,在众多国家股市重大下跌日的记载中,恰恰都是没有新闻发生的日子。

然而大众心理对于泡沫的恐慌却会被媒体传播,希勒幽默地说,如今在媒体与网络中,“最”字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媒体通常强调能表明创造新纪录的数据,但是如果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他们就会发现几乎在任何一天都能找到创纪录的事情。”希勒认为,这样的传播形式无疑对投资者造成影响,“读者们经常对此感到迷惑,不知道他们所看到的股市价格的上涨是否真的那么非同寻常。”

“不幸的是,在自由社会中,我们不可能保护人们免受因自己的过错而造成的损失,不可能在完全肯定其成功可能性的前提下保护他们。”希勒的一席话,在罗晋的表述中,变成了“你不能让投资者放弃在博傻过程中,可能获得的收益。”

“我们的投资市场,很喜欢使用夸张的形容,这让人们堆积了对于股市的错误认识。”如何能让自己在非理性繁荣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罗晋介绍,希勒给出的建议并不新颖,甚至有些老套――“投资多元化,增加储蓄,制定合理的退休方案”――这看起来似乎又过于理性。 本报记者 吴楠

http://www.jingxigui.com/n/80371.html

http://www.jingxigui.com/n/80377.html

http://www.jingxigui.com/n/80395.html

http://www.jingxigui.com/n/80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