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解读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解读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更新时间:2010-1-13 14:53:16 解读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政策已现拐点?
过往戏言身后事,不经意间到眼前。在市场普遍认为央行最早会在今年一季度末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下,央行却在昨晚公布,定于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一切看似来得很急。但是,央行和市场预期打这个时间差的目的是什么?是通胀的影子越发真实,还是新年首周银行放贷6000亿元传闻引发恐惧,抑或是警示市场货币政策拐点已经到来?其实,在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背后,还有更多的疑问,等待时间和市场来解答。
选择此时上调有深意?
央票发行的异动,曾令市场普遍预期,央行最早将在二季度上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截至上周末,央行已通过公开市场连续13周净回笼流动性,累计回笼高达8510亿元。而从1月7日开始,央行又启动了提升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的进程。当日3月期央票利率开年即突然上升4个基点,到1.368%,随后具有风向标意义的1年期央票则在本周二跟进上调8个基点,到1.840%。
一系列的异动,都指向昨晚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那一刻。但为何比市场预期的要提前了数月呢?
“政策指向信贷快速增长。”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
近日有消息称,进入2010年,商业银行几乎以每天近1000亿元的速度发放贷款,第一周已达到6000亿元。而央行在刚刚召开的2010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曾强调,金融机构要“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尽量使贷款保持均衡,防止季度之间、月底之间异常波动”。
此外,除了继续全力保增长,如何管理不断上升的通胀风险,也是目前政策的重点之一。
截至去年11月,CPI在4个月中出现3次环比上涨,PPI更是连续8个月环比上涨,显示国内的通胀压力已经越来越严重;而在刚刚过去的12月份,通胀指标的跳升可能会更为明显。
“此项措施显示了政府对控制通胀的认真态度;在同比CPI指标处于较低位置的时候采取此项措施,也颇有未雨绸缪的意味。”安邦咨询分析师李明旭称。
为何只上调0.5个百分点?
专家认为,从历史来看,0.5个百分点的调整幅度不算大,使央行对泛滥流动性的实质回收作用有限,主要是为了对商业银行突击放贷予以警告。
数据显示,从1984年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开始,存款准备金率至今一共经历29次调整。其中最大调整幅度为单次上调2%,还有一次是单次下调2%。此后曾4次上调1%,两次下调1%,18次上调0.5%,3次下调0.5%。可以看出,央行惯用±0.5%的利率数据来轻度调节货币政策。本次上调0.5%,也属于轻度调节范畴。
央行此前最近一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在2008年12月25日。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自2008年9月以来,我国曾连续4次密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17.5%的历史最高点下调了近4个百分点,保证了银行体系拥有充足的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复苏。
另一只靴子还在半空?
在央行四种宏调手段中,除了加息以外的三种都已经在金融危机后新一轮复苏周期中使用过了。未来还有哪些调控手段可能上马呢?
“面临迫在眉睫的政策剧烈调整预期,反倒可能令金融机构加快放贷步伐,以便在紧缩的大门关闭之前,完成预期信贷任务。这可能令后续还出台定向央票。”鲁政委表示。
央行曾在去年二季度针对贷款冲高商业银行发行千亿惩罚性定向央票。
另外,强烈的紧缩预期,将赋予银行更强的议价能力,贷款利率将会上浮。在货币政策遏制信贷冲锋作用有限的情况下,监管风险可能上升。
鲁政委还认为,年内准备金率还有继续调整可能,加息时点也可能提前。
他指出,从目前的情况看,年内准备金率未来还有2-3次上调可能,而加息时点也可能提前,但具体尚需观察央票利率上升速度来确定。但必须指出的是,从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情况看,未来能够继续使用的空间已经不大。
信贷增速将大幅度收敛?
公开资料显示,所谓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央行的存款,央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以本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为例,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至15%,中小金融机构则保持13.5%不变。也就是说,银行每吸收100元存款,将留15元放在央行,而用剩下的85元放贷。“这明显是在收紧银根,意在使信贷增速有所收敛。”对此,北京大学中国金融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吕随启这样表示。
新年第一个月就选择使用如此硬性的调控手段控制放贷速度,在专家眼中,央行的举措是在未雨绸缪。此前有消息称,新年第一周,新增信贷额度为6000亿元,“且不论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单从消息引发的市场关注上可以看出,市场在等待央行的态度。这个数据明显与今年信贷合理充裕的工作目标背道而驰。此时不提高准备金率,银行业信贷增速很可能出现一个背离预期的情况。”吕随启这样表示。不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否真的能够使信贷增速大幅收敛恐怕还是未知数。相关人士算了一笔账:以截至2009年11月末的数据测算,此番上调将冻结银行信贷资金3000亿元人民币左右。“这个数据目前来看不会拴住银行信贷员放贷的腿,但至少使银行感到了桎梏。”相关人士表示。
银行借此逃过资本红线限制?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银行部分信贷额度“作废”;另一方面,不少专家认为,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将加大银行存贷比的利润压力,央行可能会就此“放手”,短时间内不再提银行资本充足率红线上调的问题,银行因此能够避免一次夹缝中生存的窘境。
就在年前,有关高速放贷之后银行将执行怎样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一点,引发市场热议。有消息称,银监会有意提高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至13%,银监会随之澄清;此后,有关资本充足率到底是“12%”、“11%”等数字的传闻从未消失。
“大家都担心银行业在去年这样特殊的背景下,资本坏账有所抬头,虽然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一直保持双降趋势,但监管层时刻警惕风险扩张的意识也是很有必要的。”对此,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这样表示。而光大集团董事唐双宁在近日的相关会议上,也表达了对不良率上升的担忧。
“即便逃过潜在的资本新红线限制,银行业今后的路不一定平坦,央行手中还有‘加息’杀手锏,银行恐怕无法绕过控制信贷增速这一点。”业内人士这样表示。
准备金率上调利空不小
A股3300点前刚见曙光又临大考。
近两个交易日,A股市场连续上演高潮大戏,着实好看。前日利好之下的百点回调还未让人回过神来;昨日,随着石化双雄的一声怒吼,大盘又走出了近百点的拉升。揭开幕后,货币紧缩预期就是其主要导演。
昨日晚间,紧缩政策靴子落地,正当市场对1月份信贷充足乐观之时,央行突然宣布自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一抢先调控的利空给今日及后期市场都将带来重大影响,而刚刚重整旗鼓准备再攻3300点的A股再度面临下行考验。
短期利空A股?
昨日,某大型网站对准备金率上调影响做了调查,结果较为悲观。逾60%的调查者认为,近期股市会受到打压再次探底;超过八成调查者认为央行半年内还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近八成人认为短期内银行股会大幅下跌。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刘景德指出,此举将对股市产生较大冲击,将可能引发大盘向下调整。“政策出台过早远超市场预期,目前市场还处于震荡调整阶段,这个时期出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必然会形成利空,引发市场下跌,预计金融类股票的影响将最为强烈。”
海通证券分析师王伟表示,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负面影响或被市场放大。近期,有关货币紧缩政策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市场高台跳水,而真正的利空突然“砸”来,对A股市场的打击可想而知。“短期内股指回调继续探底的可能性较大。”王伟如此认为。翻开A股历史,2007年以来,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的首日表现虽然涨跌各半,但上涨都出现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而2008年以来,其负面影响便明显加重,几乎悉数下跌。
货币紧缩加速A股见顶?
前日,由于市场对货币收紧的政策忧虑加重,让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获批的利好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消泯;而昨日的强势,则被业内公认为是市场对1月份信贷充足的乐观反应。
之前,绝大多数市场人士一直认为,春节前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不大,但事实证明,央行收紧信贷的决心十分坚决。
中国股市的走势与货币政策的动向历来紧密相连。分析A股历史发现,一开始上调准备金率对股市影响不大,但当准备金率连续上升到一定阶段后,和股市走势有负相关性。而在货币收缩的初级阶段,只要宏观经济上升,市场趋势大多不会改变,但信贷对股市影响仍然很大。
西南证券研究中心副总经理解学成指出,2010年股市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便是监管层货币政策的“组合拳”。如果过度或者过快,将严重打击股市。
对房地产影响不会太大?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表示,金融机构今年第一周高达6000亿元的信贷投放引发了央行的这次直接调控。
他认为,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会给房地产带来一定的观望气氛,但是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他认为目前房地产最担心的问题是物业税“空转”。“国11条”的出台反而安定了市场的信心,把市场上各种打压房地产的猜测都给打消了,这对房地产来说更多的是利多。
本质上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会适当地增加开发商的融资成本,但不会改变目前房地产业的现状。
商报记者 崔吕萍 黄竞仪 王丹/文
韩玮/制表
另类猜想
利好经济有利于股市稳定?
在货币紧缩背景下,业内分析人士的观点也不全是悲观。如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就认为:“货币紧缩通过小幅微调的形式表现出来,实际上有利于股市的稳定。”他预计,未来A股市场将在加息和业绩增长博弈之下维持一种震荡的格局,且在震荡之后重心会有所上移。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认为,从经济层面上说,此政策可以解读为利好。因为这意味着经济复苏得到确认,央行已经开始采取“退出”措施。从这个方面讲,A股大环境向好。
之前业内已有不少分析师认为,在震荡市中,A股仍然会有结构性的机会,预计后市业绩增长和行业转暖的板块和个股值得关注。
商报记者 崔吕萍 黄竞仪 王丹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http://www.faxianbaike.com/lvyou/1270901.html
http://www.gdmzwhlytsq.com/hyxw/s38202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