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发行高光时刻的另一面老产品被迫清盘基金经理左右为难
私募发行高光时刻的另一面:老产品被迫清盘基金经理左右为难
随着刚性兑付的打破,在利率持续下行的环境下,资本市场赚钱效应愈发凸显,私募的发行也进入了高光时刻。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私募规模从13.74万亿元增长到15.78万亿元,百亿级梯队扩容近一倍,爆款基金更是层出不穷。
不过临近年末,投资者落袋为安的意愿也愈发强烈。截至12月初,全市场有超3000只基金提前清盘。在资金批量赎回的情况下,无论是私募机构还是基金经理,都面临着公司运转以及投资操作上的巨大压力,如何应对基民快进快出的投资惯性已成为私募的必答题。
多位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只有提高投资者的盈利体验,创造长期稳定的超额收益,并树立品牌影响力,才能成为私募行业的“终级赢家”。
高光:私募发行数量创历史新高
张强是一家百亿级私募的渠道副总监,昨晚刚刚飞回上海的他最近被朋友们笑称为“飞人”。
“前天去北京跟领导一起渠道路演,明天还要飞到深圳,和一些信托公司谈合作,我感觉最近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很多同行也是这个状态,忙着发新产品。”张强直言。
今年以来,私募发行情况可谓不断升温。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今年以来共有18145只产品完成备案,创出2014年私募行业阳光化以来产品发行数量的最高纪录。
其中,百亿级私募备案产品更为积极。以新晋百亿级私募石锋资产为例,截至12月10日,该私募今年以来备案产品数量达56只,是去年全年备案数量的3倍多。另外,高毅资产今年以来备案了180余只产品,远高于去年全年的57只。淡水泉也备案了85只产品。
“在今年流动性宽裕的背景下,权益资产无疑是较具性价比的投资方向,而且私募今年业绩也非常好,所以发产品很容易,甚至有钱主动找上门来。”张强表示,后续A股市场再现极端行情的概率较小,结构性行情将继续演绎不仅是业内共识,或许也将逐渐成为场外资金的共识,因此绩优私募的产品发行很难降温。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以来私募行业爆款基金频出,销售额不断打破历史纪录。3月底,杨东旗下的宁泉资产新产品一周募集资金近80亿元,10月中旬,林鹏奔私后的首批产品“和谐汇一远景系列”首日募集更是超100亿元。
另外,10月以来私募收益一般,但突破百亿元的私募数量仍处于高位,可见私募资金募集热度不减。
私募发行的“高潮迭起”使得其管理规模也屡创新高。据中基协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存续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共24584家,存续备案私募基金为85071只,管理基金规模达14.25万亿元,这是私募基金业规模首次突破14万亿元。短短5个月之后,也就是8月底,存续私募基金规模已达15.02万亿元,私募基金业正式迈入15万亿时代,10月底规模更是达到15.84万亿元。
痛点:高收益产品遭批量赎回
在这场发行盛宴里,头部私募硕果累累,50岁的老张也赚得很开心。
“我买私募已经五六年了,去年虽然表现不如公募好,但也赚到了30%左右。今年有疫情,本来觉得不亏就行,结果到了9月产品收益都50%了,我已经很知足,所以赶紧赎回来,看看明年情况再说。”老张兴奋地说。
今年以来,百亿级私募获利颇丰。数据显示,百亿级私募前11月平均收益为32.19%,其中股票策略百亿级私募平均收益更是达到33.5%。其中,33家百亿级私募前11月平均收益超过20%,平均收益超过50%的百亿级私募更是超过10家。
不过,在头部私募收益率不断冲高,产品发行逐步升温的过程中,很多像老张这样的投资者选择了赎回。
“公司今年业绩很好,很多产品10月份的时候,净值涨幅超过60%,本以为规模会再创新高,没想到投资者看到已经赚了50%,就把产品赎回了,因为觉得保住收益最重要。”北京一家百亿级私募人士直言。
沪上一家新晋百亿级私募也遇到了类似情况,据其市场人士透露,公司前三季度业绩排名靠前,但10月以来多只产品净值有所回撤,强化了投资人年底落袋为安的意愿。
基金产品清盘数量的分布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人的赎回情况。
据第三方数据平台统计,截至12月10日,今年以来已有3900只私募基金进行了清盘,其中,提前清盘的产品数量高达3366只,占比超过八成,到期清盘的数量仅有534只,占比不足两成。
具体来看,提前清算的私募基金占比超过八成,意味着多数私募基金属于非正常清算,但其中近七成私募基金清算时净值高于初始净值,表现为盈利状态,收益超过20%的产品高达386只,而且股票多头策略产品占绝大部分。
私募排排网未来星基金经理胡泊分析称,造成提前清盘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两方面:一是投资者不够理性,在产品大幅获利的情况下,急于获利了结,同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投资者对高收益持续性的质疑,担心均值回归效应;二是量化私募近期表现欠佳,加之管理人规模扩张速度较快,引发了投资者的担忧。
难点:基金经理操作承压
投资者的加速赎回不仅令私募机构加大了渠道投入,也使得基金经理“颇为头疼”。
胡泊表示,大量赎回对基金经理的操作将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在巨额赎回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私募基金净值的扭曲,另外,为了应对赎回,基金经理会被迫降低仓位,影响基金的整体业绩表现。
“私募的投资一向是‘好发不好投,好投不好发’,近些年随着A股结构性行情的演绎,高仓位已经成为常态,就像今年前十个月消费、医药和科技涨幅喜人,10月以来开始调整,但并不意味着需要减仓,而是短期将仓位分散到顺周期板块,并且加仓调整比较到位的黄金赛道龙头股,这时候投资者如果大批量赎回,我就不得不被迫减仓,很有可能错过中长期布局的良机。”沪上一位中型私募董事长直言。
淡水泉也表示,当前投资的关键词仍是“成长”,其中包括周期成长主题下的汽车和地产产业链机会,新兴成长主题下的消费电子类机会,以及稳定成长主题下的消费医药公司。“对于因近期股价调整带来的投资机会,我们并不陌生,而且正在加大投入,需要把握好布局时机和节奏。”
数据显示,截至11月27日,股票私募整体仓位指数为79.59%,环比上周提升0.69个百分点,至此,私募仓位已经连续第三周小幅上升。其中,百亿级私募仓位指数为84.94%,环比上周增加0.49个百分点。
“私募仓位的提升除了反映基金经理对后市保持乐观以外,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陆续赎回的情况。”上述私募研究员透露。
破局:产品、品牌、投教三力并举
面对“产品表现差被赎回,表现太好也会被赎回”的困扰,私募机构正重点在产品设计、提升公司品牌形象以及持基体验方面下功夫。
据第三方平台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场新发私募产品约为1.6万只,百亿级私募新发产品超2600只,其中,锁定期超过三年的百亿级私募新发产品数量超过了500只。与此同时,还有私募机构将产品设置“两年硬锁定+一年软锁定”的封闭方式,即投资者在两年后可以选择赎回,但需要支付一定赎回费,森瑞投资更是针对三年期的私募产品,实施首30%的业绩免收绩效提成,待基金三年期满后,该私募对超过30%业绩的以上部分,收取25%绩效回报。
“其实我们也想设计一些封闭型的产品,这样产品收益率表现会更好,基金经理的长期投资理念也能得到落实,但想做和能做是两回事,投资者不买账、渠道没优势是最大的难题。”一小型私募机构人士感慨道,投资者目前对中长期封闭型产品的接受度不断提升,但长期稳定的业绩表现、品牌效应是头部私募能够大力布局的根本原因。
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多家中型私募较为重视品牌建设,纷纷招聘相关人员以提升公司的曝光度,传递其投资理念,加深与投资人之间的交流。
栾天昊也认为,投资人需要通过立体评价和交流,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偏好进行深入了解,捋顺投资逻辑,才能在净值波动时保持平静,收获长期投资的收益。
另外,石春藤资产合伙人石海慧透露:“一旦产品净值出现较大回撤,基金经理的赎回压力极大,所以我把管理产品的组合分为三部分,成长风格和价值风格的仓位占比分别为30%,主题投资仓位占比在0到20%之间,随市场环境变化,这样净值表现更平稳,投资者的持基体验也会更好。”
http://www.jingxigui.com/n/8040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