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英丽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的应对
潘英丽: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的应对
潘英丽: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的应对
摘要
2018年11月17日,由FPSB China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金融理财师年会,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峻形势求发展。 年会下午共设有八个分会场,从不同角度与理财师探讨......2018年11月17日,由FPSB China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金融理财师年会,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峻形势・求发展”。
年会下午共设有八个分会场,从不同角度与理财师探讨当下中国经济的运行形势及理财行业的未来。分会场二的主讲嘉宾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招商银行独立董事潘英丽女士,她以“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的应对”为主题,深度分析了在严峻国际形势之下,中国的经济、消费、金融以及银行业该何去何从。
以下为潘英丽女士演讲的部分节选,希望能与各位共同学习与思考。
中国银行成也萧何败萧何
今天来参加年会的都是持证理财师,大部分来自银行。我们国家80%以上的资金都是通过银行中介操作的。成也萧何败萧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跟银行的信贷和资产扩张分不开,但今天中国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出现了失衡,也是与银行有关的。因为银行中长期的信贷都需要抵押品,中国所有有抵押品的行业我们给它贴个标签叫重资产行业,目前都已经产能过剩。
但是这个担子也不能落在我们行长的身上,实际上是机制存在的巨大扭曲。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转型的前提其实是金融的转型,也就是有金融转型了经济才能真正的完成它的转型。
海外出口开放带来的机遇
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有两大发动机遇,一是出口海外市场,二是房地产。然而这两大发动机都已经面临熄火
在加入WTO之前,中国经济只在1981年到1984年出现了短暂的连续增长,90年代初南巡讲话后,经济刚刚变热又撞上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出现连续的下降。直到加入WTO,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最长的加速时期,因为海外市场的开发使得中国这种政府主导投资拉动型的经济潜能得到了最大的开放。原因就是解决了“产能过剩”。
在传统模式没有开放的情况下,没有介入到全球市场的情况下,经济总是上上下下波动大起大落,因为过剩的产能必须通过行政手段去关停,去砍掉那些产能。
特朗普的去全球化计划
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增速最高曾达到14.9%,但到了现在今年大家预测是6.6%,腰斩还多。原因方面首先要讲国际背景:中国的经济体量大幅度增长,现在是老二。从GDP总量来看,我认为未来十年内会超过美国。这个经济体量对美国构成了威胁,从国际经验来看老大通常都是要打压老二的。
第二个原因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国际市场份额中美国过去占到13%还是老大,从中国加入WTO这天开始美国的市场份额就开始下行,到2012年被中国超过。其实美国对中国还是很容忍的,因为我们是低端消费品制造国,主要是纺织品、服装、鞋帽、家具等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所以美国低收入家庭从中国的廉价商品当中得到了很多福利。所以之前中美还是完全互补的,现在进入了竞争阶段,对美国的高科技领域构成了威胁。
这对美国造成了什么影响呢?第一,就业岗位的丢失,从1997年到2016年丢掉660万个就业岗位;第二税源流失,税基流失,美国的跨国公司在海外的投资收益如果不流回美国,是不向美国交税的;第三,由于失业,原来的制造业中产阶级全部下沉,有更多的贫困家庭、失业工人需要美国政府救助,这是全球化带给美国政府的三个成本。
美国国债的规模和GDP的比例大约是100%,日本国债和GDP的比例是240%,但是日本的国债主要是卖给日本人,美国的国债三分之一卖给外国人。这说明美国作为整个国家是入不敷出的,这在贸易上就表现为经常帐户的赤字,内外双赤字就是指国内财政赤字和对外的贸易赤字。在这种情况下,我预计美国未来将会进入十年贬值期。
美国的全球产业链重构计划
美国是一个净负债国家,让自己的货币贬值就能够减轻债务负担;美国也是长期的贸易赤字国家,贬值可以限制进口,鼓励出口。这都是对美国有利,所以美联储就通过联邦基金利率的调整,以及向市场喊话来控制美元贬值。但有时候没办法贬不了,就用“操纵汇率”这个大棒敲打人民币升值,这就是我们在03、05年以来面对的施压。
美国提出的对2000亿进口商品开征25%的关税,其实对自己跨国公司产生冲击也很大。中国作为一个投资的所在地,在国际上是有吸引力的,第一是廉价而勤奋的劳动力,虽然现在不再廉价;二是逐渐增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能力;三是国内的大市场,中国现在中产阶级3亿多人,超过美国的国家人数;最后一个是社会政局的稳定。所以美国公司选择进入中国投资,但如果高关税三五年不取消,跨国公司就会选择离开中国,这就是美国的目的之一――全球产业链的重构。让跨国公司撤离布置在中国的产业链,撤回美国是最好,去不了本土就去东南亚甚至去欧洲,也是鼓励的,比如越南是贸易摩擦中最大的得益者。
所以我说,就算这个月中美首脑达成贸易协议,这仅仅是一个逗号,后面还会有一系列的打压,在这里不要对美国抱幻想。
房地产行业中的“财富幻象”
从外部来看,出口释放、拉动经济增长这条路已经走不下去了。中美贸易摩擦、发达国家未来市场的萎缩,这都是一种非常确定的趋势。就算贸易谈判妥当,我们也不能指望那些出口的行业还能做多大,没太大空间了。
从内部来看,国内的房地产发动机也熄火了。房地产要关注两个指标,一个叫新开工面积,因为新开工面积直接拉动建材行业的销售;第二个是新销售面积,代表了购房后装修过程中对装修材料以及家电家具的需求拉动。
你们不要去看销售额,因为销售额更多反应的是价格的变动,在国民经济当中只有一个作用,就是财富的再分配。我们可以把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者分成多投和空投,多投就是说你持有的房产超过了家庭现在和未来的居住需要,空投是你拥有的房产不够你现在和未来的居住需求。那么房价的上升仅仅代表的是财富从空投向多投的转移。
中国家庭在房产上的投资比例非常高,70%左右,这是中美财富分配间的两个不同点。财富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养老。因为老年阶段已经没有收入,生活需求要靠财富的消耗来满足,所以财富最基本的功能是养老。那么以房养老绝对是错误的,因为老年人其实是不需要住大房子,我们需要的是养老产品和服务。产品和服务哪里来?从下一代人、两代人创造的剩余产品中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的房产或者说我们积累的财富是要跟下一代人和再下一代人的剩余劳动剩余产品进行交换的。
但是我们的人口结构严重失衡。有一个衡量每对夫妻一年生育子女的数字,叫综合生育率:1961年是6.1%,1990年是2.2%,2015年是1.047%,可以看出中国这几代人口结构呈倒金字塔。再过5―10年,1960年前后出生的人都进入了养老阶段。假如他们都靠出售房产来养老,谁来买?等到我们都想要把房子套现的时候,房产还会值钱吗?
我把这个现象叫做“财富幻觉”,跟央行印了多少钱发了多少货币没关系,是跟房地产泡沫也没关系,它讲的是人口结构的失衡。今天的财富是要跟未来两代人的剩余产品进行交换,把货币和价格的因素贴掉,这两者之间是不平衡的。
未来中国的劳动力在哪里吸收?
我可以说中国的工业化快结束了,现在是工业化的后期或者是末期。所以未来劳动市场上会冰火两重天,一部分劳动力根本找不到工作,另外一部分人会变得很金贵,我说的并不是那些搞IT、搞创造创意的,我讲的是普通的劳动者中的消费服务业,比如说婴幼儿教师、养老护理。你不能说他是稀缺人才,但是他确实是稀缺的劳动力。
那么未来什么是有成长空间的好企业?就是那些把人作为产品开发,然后把他的个性化服务分销到每个家庭的公司。包括餐饮、养老护理、幼儿教育、婴幼儿教师和月嫂。我们需要的是这样一个现代公司,所有派出的劳务,劳动服务人员都是他的员工。这样的公司未来是会有空间,这是一种商业的创新。
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房地产、制造业这些出口产业和本土的房地产都熄火,那未来怎么办?在这个新旧动能切换的过程当中,新动能没有起来,传统的产业严重过剩。这就是中国转型期的特殊状态。
实际上我们十九大报告就已经说的非常好,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我们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的发展要以人为中心。中国14亿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得出第一结论,就是消费大类的成长排序。成长空间我们认为保健排第一,因为保健对所有的年龄层的人口都是适合用的,第二个是医疗,第三个是养老护理,第四个是金融保险。从热点上来看,现在井喷行情的是保健、旅游、医疗、培训、保险、财富管理,十年以后还有养老。
看看中国的消费结构,有三块需要重点讨论。一个是房地产的居住消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占总消费的占22.4%,但我认为这个数字是低估的,应该会占到家庭的三分之一。第二个是医疗保健,护理、药品和器械消费加起来在美国家庭总消费中占比21%,但中国只有7.9%。从环境伤害、老龄化速度和人均收入增高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来看,未来中国家庭在医疗保健上的投入还会增加。第三点是教育消费,这一块我们的中国家庭消费占比远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但其实我们的教育行业是走偏的,这个市场还不发达还需要规范做大。
未来的消费服务业能否发展,要看三个方面:一是外资和民营资本,市场能否准入;二是行业规范,权利和机制规范要完善;第三技术要跟上去,典型案例企业幼儿园和制药公司的研发投入。另外闲散时间的释放,我们消费服务行业因为“有钱的”和“有闲的”错位,也受到了不少的限制。
银行的重新定位
从机构角度来说,银行有两个指标比较重要,一个是效率,比如说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内部激励机制非常的强劲,效率就高;另一个是战略目标是不是很清晰,是不是很准确。
从“人”的角度来看,银行不仅仅要做家庭财富的顾问,而且还要做家庭的生活顾问。比如万科在业内已经成为了生活的顾问,业主总能收到消息说最我们要组织旅游,去什么邮轮到哪里这样的旅游项目。当然银行现在也有在做,比如家族财富的传承、保险、信托等,私人银行业务都在做。但还有更多除了理财这块,像医疗这样的服务,银行也whistle可以充当顾问的。
为什么这一块也要银行来做呢?比如刚才我们提到的养老服务需求提高以后,我们挑选民营医院,那它们的信用程度我们老百姓很难把握;包括买保险,产品的好坏老百姓也是搞不定,假如有银行做中介,把我们家庭的需要导入到现代消费服务企业中,那么既可以从家庭拿佣金,还可以从消费服务企业那里拿销售的回扣。这就是未来的消费服务行业,一边是家庭,一边是企业,站在中间的就是会计、律师、投资顾问和金融机构。
对于服务的企业呢,银行不但要融资,还要融智;不但要给到他资金,还要帮助企业成长。为他提供现代服务,这就讲到了银行功能的重新定位。
如何选择投资方向
第一我是倾向于大消费,什么高科技、产业升级看不懂,但我知道14亿老百姓需要什么,愿意在哪儿掏钱。把大消费行业排名拉出来,都是流动性好、负债率低的企业。
第二个应该选择行业领先的企业,我们就拿房地产来说,房地产万科说是现在是白银时代但我说已经进入到了破铜时代。那是不是所有房产商都死掉了?不是,恰恰是领先的房产商市场占有率有机会大幅度上升。我们现在大概至少有30多万家房产商,恐怕未来80%,甚至90%会消失,他们的市场都会被大企业占领,大洗牌中是有利于行业领先企业的。
第三,企业的治理结构三观要正,眼界要远大,内部要有凝聚力,系统效应。要有情怀。从治理角度五大关系,高管和股东的关系,企业跟员工的关系,企业跟上下游企业的关系以及企业跟政府社会的关系,企业一定要有承担社会责任的这样一种意识和愿望,这些都需要考察。
金融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它是财富转移的工具。对社会是负面的;在有监管、有一定的条件情况下,才会发挥正面的效益。政府要做的是保护私有产权,让大家安下心来做百年老店,同时我们要严惩欺诈行为,欺诈提供的虚假信息直接导致金融资源的错配,金融就变成财富转移的工具。
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社会责任是跟每个人的能力和所支配的资源是成正比的,你的能力越大,你支配的资源越多,你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我对我们金融从业人员要讲的重要一点:你的信贷分配,实际上是社会资源的支配和使用,你给谁提供贷款,他可支配的人财物就更多。我们在放每一分贷款的时候你要考虑这个信贷放出去,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还是导致财富的转移,导致贫富两极分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