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中国私募的面纱0.
揭开中国私募的面纱
揭开中国私募的面纱 更新时间:2010-3-23 1:04:57 从吕俊、江晖到石波、肖华再到李旭利,大批公募基金元老纷纷自立山头,开创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处女地。在这场疯狂的下海浪潮中,拥有宽广投资视野、成熟投资理念、独到投资哲学、优秀投资业绩的私募们无疑是造富舞台上的主角。 从吕俊、江晖到石波、肖华再到李旭利,大批公募基金"元老"纷纷自立山头,开创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处女地。而像王亚伟、尚志民这样从业多年仍旧坚守一线的公募基金经理似乎已经寥寥无几。
在这场疯狂的"下海"浪潮中,拥有宽广投资视野、成熟投资理念、独到投资哲学、优秀投资业绩的私募们无疑是造富舞台上的主角。
《中国最佳私募基金之定价中国》中,一个又一个私募的面纱被屡屡掀开,不论是有着中国本土创投引擎的勒海涛,还是堪称女中豪杰的黄明皓;无论是十年磨一剑的刘昼,还是谋全局谋万世的石波;无论是浙江创投界的"带头大哥"吉清,还是以研究为源头的田荣华……都透露着果敢以及果敢之前的谋略、锋芒以及锋芒背后的执着。
很难想象,在海外私募领域被戏称为"站在门口的野蛮人"就是他们。在海外,操作股权私募的基金往往虎视眈眈地审视着投资目标,而目标企业又往往被迫使出"毒丸计划",最终两败俱伤。而中国的股权私募基金则立志于"同创伟业",更希望以一个创业者的角色与被投资企业共同成长,共同造富。
几年前的中国私募还在蛰伏中等待涅槃,如今已悄然"亮剑",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指点江山。相对于海外那些制造金融衍生品,放大杠杆、牟取暴利的对冲基金而言,本土私募则在研究中挖掘潜力,在拐点中捕捉机遇。
据朝阳永续数据统计,目前以信托产品形式发行的阳光私募数量已经接近800只,其中非结构化私募基金的数量在550只以上。而时间也是衡量私募投资能力的"试金石",自2008年2月份到2010年2月份的2年里,沪深300指数下跌幅度在29%左右。在这段时间内,阳光私募显露出强悍的赚钱能力。
私募领域的一派红火,不禁让人联想起若干年前的"诞生记",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市场无论是完善程度还是监管水平都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不规范行为和股价的可操纵空间。类似私募基金的群体由此诞生,并开始委托办理理财和资产管理业务。
当时,一些规模较大的类似私募基金的机构更多的是采取坐庄的方式,2001年以后,随着4年的漫漫熊市,庄股陆续崩盘,早期的私募基金群体遭受了崩溃式的打击。经历多年的熊市洗礼后,价值投资理念开始成为市场主流。
私募基金以其独特的优势掌控着众多的财富。首先,私募基金通过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在美国,共同基金和退休金基金等公募基金,一般通过公开媒体做广告来招徕客户。
其次,在募集对象上,私募基金的对象只是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圈子虽小门槛却不低。如在美国,对冲基金对参与者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若以个人名义参加,最近两年个人年收入至少在20万美元以上;若以家庭名义参加,家庭近两年的收入至少在30万美元以上;若以机构名义参加,其净资产至少在100万美元以上,而且对参与人数也有相应的限制。
第三,和公募基金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不同,私募基金这方面的要求低得多,加之政府监管也相应比较宽松,因此私募基金的投资更具隐蔽性,运作也更为灵活,相应获得高收益回报的机会也更大。
更重要的一点是,私募基金发起人、管理人必须以自有资金投入基金管理公司,基金运作的成功与否与他们的自身利益紧密相关。从国际目前通行的做法来看,基金管理者一般要持有基金3%至5%的股份,一旦发生亏损,管理者拥有的股份将首先被用来支付参与者,因此,私募基金的发起人、管理人与基金是一个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公募基金与生俱来的经理人利益约束弱化、激励机制不够等弊端。
不可否认,私募的崛起已经造就了一批富人,而这些私募基金的管理者们也继续在造富的舞台上充当着主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